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哲学 > 美学论文

豫剧艺术传统与现代的美学品格浅析

编辑:

2014-05-16

任何一个剧种都有自己的基本特色,这些特色使它和其他剧种有了区别,使它具有了任何剧种无法取代的审美价值。根植中原沃土的豫剧,凝集着中原地域特有的风土人情,散发着浓重的泥土芳香。豫剧沿着历史的长河而流动,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进,逐渐质朴、浑厚、奔放的艺术品格和自然、率直、简约的美学特性。在豫剧艺术发展历程中,无论是传统戏还是现代戏皆显示出其共性的风貌又有着各自丰姿。

豫剧是从中原农村发展起来的,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审美活动中,豫剧的表演艺术虽然几经变化,但始终保持扎根于生活,从生活出发的优良传统。

它的表演是以重再现的表现手法,把写实和写意结合在一起,求得形似的同时着力于意味的传递,而那些含有写实性因素,往往给人留下印象深刻的中原乡土气息。纵观豫剧的发展史,除了继传统中四功五法的程式表演和古老剧种在武戏方面的特技表演,还广泛吸收了河南民间曲艺、民间舞蹈杂技和技巧,并创造性的加以运用,呈现出歌舞化、虚拟性、节奏性、技艺性等戏曲表演的基本特征外,其粗放质朴的表演程式,自然真切的虚拟动作,夸张变形的人物行动等则是豫剧独有的品格。传统豫剧的表演动作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生活,二是民间舞蹈,武术,杂技。三是,学习继承一些古老剧种的表演程式。豫剧的表演动作发展比较缓慢,只能采取比较简单的形式。作必可少交代情节的表现,生活动作在整个表演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豫剧到了四五十年代,大量引进了京剧的武打、舞蹈身段,各种表演程式,以及川剧、蒲剧、秦腔的扇子功、甩发功、手帕功、水袖功、帽翅功等技巧,大大丰富了自身的表演形式和表现能力。

程式化是戏曲形式的总体特征,它体现于戏曲的文学、音乐、表演、舞台美术等各个部门。经过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衍变,戏曲艺术的各个门类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程式系统,即音乐有板式、曲牌、锣鼓经;表演有唱、做、念、打,上下场和各类舞台调度等等;舞台美术有化妆的脸谱,服装的穿戴规制,道具的配套,景物装置的组合等等。传统豫剧的程式美曾达到相当的高度。传统豫剧的表演程式无论是程式套路、程式特技还是程式情感,其粗放、质朴的表现特征始终占据主流。程式情感要通过程式化了的喜、怒、哀、乐的形式加以体现,而这种体现又必须是因戏而异、因人而异、因剧而异。程式情感的表现有一个重要特点,即在特殊规定情境之内,人物情感激变时,往往需要借助一些特技来展示情感的跌宕,其表现手法的粗放的,而所表达之意却是细腻入微的。

传统豫剧的虚拟化表演有着特有的美学特性。它的虚拟化运用,比如京、昆等程式化的高度成熟,它一方面注重动作的真切感,强调准确、鲜明的动作感觉;一方面讲究动作的自然、流畅,无造作之嫌。也就是说传统豫剧的虚拟动作比较接近于生活原型,让观众通过真切自然地动作的感觉中,看到剧中人物的行动,看到情感变化的脉络。如豫剧名家王素君的《小二姐做梦》,她在这出独角戏中,一人要模仿十几个不同身份的人物,其中包括了花旦、青衣、老旦、彩旦、文生、小丑等多种行当。表演全靠虚拟,边舞边唱,且说且做,要在众多人物中时而跳过来,时而跳过去。情感过度不仅要求具有表演真实和感觉真切的舞台动作,而且要求流畅自如。如当梦见花轿落到家门口时,小二姐转手绢,耍辫子满台飘洒,豫剧艺术传统与现代的美学品格这边学新女婿骑高头大马,那边学她大哥、二哥躬身作揖三让客,这边学嫂子“飘飘下拜”接娶客婆,那边学娶客婆。

标签:美学论文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