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关于孔子心理和谐观的当代启示

编辑:

2013-11-29

和谐的人文环境,有秩序、公平合理的社会环境仅仅为个体生命的心理和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心理和谐最终还要落实在个体生命的践履上。因此,孔子侧重阐述了培育心理和谐的基本途径。

1、重情感,轻名利。孔子认为人际关系能维持长久关键在于双方之间的情感而不是彼此相互利用的价值。他非常重视血缘关系,亲情能够培育家的归属感,将血缘关系推及社会成员,天下皆为兄弟,社会关系就像家庭关系一样和谐。正如“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无论是“亲”还是“仁”,都可以归结为情感,或者用孔子的话来概括就是“礼”。孔子倡导社会成员重视“礼”而非名利,家庭应重视孝悌,社会应倡导仁爱,个人要重视内在修养,以促使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以及个人品德等好风尚的形成。家庭应忠于亲情,长幼有序,尊老爱幼;朋友应忠于信,亲似兄弟,而非利益;社会也应该重视情感,并非名利。淡薄名利,重感情,有助于培育人的归属感,有助于培养人豁达的心理素质,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保持心理的平衡和稳定。

2、知足不争,量力而为。孔子认为,贪欲会使人的心态失去和谐,迷失前进方向。孔子认为,人要知足,“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孔子认为,知足长乐,是一种好的心态。正如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足而不争,安贫乐道,也是一种好的心境。孔子认为,人要“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人做事应该量力而行,采用正确的手段达到目标。正如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知足是一种心理满足的状态,对事物的心理期望过高,欲望得不到满足,心理容易失衡。

3、时刻反省,不断学习。孔子认为,反省言行,不断学习,有助于培养积极情绪和调节心理平衡,达到心理和谐。孔子其弟子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人通过反省,可以知道得失优劣,通过学习不断提高,使心理达到平衡。孔子又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还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可以学习获得知识,调节心理与外部环境的一致性的认知,从而达到心理平衡。

人通过以上修养方法达到心境平和,与社会融合,与自然和睦,与他人和谐相处,才能心情愉悦。为此,孔子提出了两条基本的处世原则。一是,知人爱人。孔子认为人不仅要认识自我,还要理解他人。孔子认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知他人的人可以理解别人,待人友善。孔子倡导仁爱精神,爱人如爱自己,自己不愿做的事也不要强加于别人。孔子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往往更为看重自我,而忽视他人。心理学家詹霍达指出:“一个人如果对其他人没有什么爱的良心,要获得发展是难以置信的。”二是,谦卑诚信。情绪心理学家表明,傲慢的人经常对他人采取轻视的态度,傲慢的情绪和态度,无法满足他人对自身的期望和需要,因而在群体中很难被认同。谦虚的品质被心理学家归为人缘型的个性特征,而自命不凡则属于嫌弃型的性格特征。待人真诚,真心的朋友就会越多,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取得成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都有爱与被爱的需要,人人渴望社会、他人的认可。孔子的两条原则使他人的这些心理需要达到满足,为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提供了参照。孔子的心理和谐思想,来自对当时社会的深刻观察与批判,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人的心理状态的关注,对生活在激烈竞争社会中的人们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