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哲学 > 科技哲学论文

建构实在论:文化际学科际潮流下的当代科学哲学

编辑:sx_yangk

2015-10-20

以瓦尔纳教授为主的一批奥地利哲学家和科学家创立的建构实在论,公允地讲,并不是一种成熟的科学哲学学说,而是一个尚在发育中的科学哲学范式。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文化际学科际潮流下的当代科学哲学

之所以它能引人瞩目,之所以它已多少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则要归功于它的学科际(interdis cipline,或译“跨学科”)与文化际(intercultural,或译“跨文化”)结构。 它们反映了当代西方思潮中逐渐突出的两种倾向特别是后者。这两种倾向在科学哲学领域中的应用,正方兴未艾。对应地,有两个命题需要被高度注意:1.科学主义已经失败了;2.西方科学不是普遍的,超文化的,而是欧洲文化和历史的特殊产物。理解这两个命题,将帮助我们理解建构实在论及其所在的当代西方思潮的大背景。

关于第一个命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科学主义。国内有些学者倾向于把一切强调科学之重要性的主张,例如,五四时期“科学与民主”的口号,都称为科学主义,这是学术上不严密的。应该说,科学主义首先是一种反权威的和基于经验事实的态度,“它坚持对已被接受的一切事物进行检验,并且在其不符合于‘经验的事实’时予以拒斥。它自身作为一种传统,要求在对实在界的准确感知中,排除任何外来的阻碍,无论此种阻碍是来自传统、制度的权威抑或内在的热情或冲动。 ”〔1〕自启蒙时代以来,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就是以科学主义的立场,对一切束缚社会发展的旧传统、旧制度进行了批判和改造。但是,随着人类自我认识与完善程度的不断提高,科学主义立场也越来越暴露出其局限性。

科学主义的要害在于它以“经验的事实”为至高无上的检验标准。为此需要保证存在至少一种普遍适用的乃至永恒的方法,即科学方法,只须利用此种方法便可以从经验事实推演出理论结果而保持住其可靠性。可以说,存在共通的因此原则上可以被形式化的科学方法,是一切西方主流科学哲学的前提假定,也是科学主义立场的基石。

最近十数年来的学科际研究却强烈地动摇了这个基石。学科际研究提出的论点是:不同学科间存在不同的、无法统一的方法论,科学是“多”而不是“一”。

他们考察现实社会中不同学科关于同一社会问题的讨论而发现,物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对同一事实的注释往往相去甚远,这体现了他们方法论上的差异。(关于这类研究的一个典型案例,可参见文献〔2〕)实践中这种有关应用的学科际合作, 很少能达到所谓理想科学的一致性,而是在极大的分歧中,以谈判的方式达成妥协式的结果。科学主义立场只是一种梦想,现实中的科学必然是“多”。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