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哲学 > 国学论文

国学论文之孔子孝悌之道的启示

编辑:sx_chengl

2016-06-16

儒家的仁爱精神,就是从对父母的孝开始,延伸到对兄弟的悌,对朋友的信,以至于对天下人广泛的爱,同时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本文是一篇孔子孝悌之道的启示,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孝悌”之道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它根源于人类纯真的亲亲之情,生长于中国特有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家族社会之中。在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孝悌”之道不仅具有道德约束的功能,而且具有法律条文的性质,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其中既有充满着人性和人伦色彩的传统美德,又有封建专制主义的糟粕。那么,对于中华文化的这份遗产,我们应当怎样去粗取精、古为今用呢?

“孝悌”是为人之本。孔子“仁”学的基础是人的真情实感,主要内容是“爱人”,出发点和根本是“孝悌”。儒家认为,人与人之间有五种基本关系,这就是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称为“五伦”。从古至今,每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大体上都处于这五种关系之中。如今虽然时代变了,但作为人的这些基本关系并没有改变,只不过君臣之间的关系演化成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罢了。《大学》对于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以及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作了这样的界定:“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虽然不同的关系有不同的规范,但其中贯穿着一个基本精神,就是仁爱。儒家认为,人类的仁爱精神始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真挚感情。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就是强调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是人与人关系中最真实、最根本的感情。父母对于子女的爱,称为“慈”;子女对于父母的爱,称为“孝”。“父慈子孝”是相互的,父母对子女付出了慈爱,子女回过头来报答父母就是“孝”。《论语》记载,学生宰予认为“三年之丧”时间太长,孔子批评他说,“予之不仁也”,接着指出了为什么“三年之丧”是“天下之通丧”的道理:“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这就是说,一个婴儿出生以后,需要三年的精心呵护,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因此,子女也应有三年的爱心回报他死后的父母。当今社会,“三年之丧”的旧礼制已经过时,但孔子指出的孝是爱的回报,这一点却永远不会过时。对于宰予,孔子为什么不说他是不孝,而说他是不仁呢?因为在孔子看来,孝是仁的根本。正如他的学生有若所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古文“弟”与“悌”通用,是指兄弟之间,哥哥对弟弟要关爱,弟弟对哥哥要尊重,这叫“兄友弟恭”。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儒家的仁爱精神,就是从对父母的孝开始,延伸到对兄弟的悌,对朋友的信,以至于对天下人广泛的爱,同时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

孔子论“孝”的要义和精华。孔子对“孝悌”之道有详细的论述。关于“孝”的要点:一是“能养”。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赡养父母,这是子女尽孝应承担的最基本的义务。二是要“敬”。孔子进一步指出:“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是说,如果只是把能养父母当作孝,那是世俗偏见。就是犬马,一样也有人养着。没有对父母的尊敬之心,又与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子强调的是,对父母尽孝要有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三是要和颜悦色。子夏问孝,孔子说:“色难。”就是说对父母尽孝难在子女的态度上,如果总是给父母脸色看,即使让他们吃得再好,穿得再暖,他们心里也不会痛快,这就不能说是孝。四是要“几谏”。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几”是轻微、委婉之意。孔子并不主张子女对父母要绝对地服从,他认为,子女事奉父母,假如父母有过错,要委婉地进行规劝。如果父母不听从,还要照常恭敬,不能违逆,且看时机再行劝谏。虽然操劳而忧心,也不能对父母产生怨恨之心。五是要无违于礼。鲁国大夫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了两个字:“无违。”学生樊迟问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他所强调的是,要以礼事亲,不可违背于礼。孔子教人是很讲针对性的,孟懿子不能遵从他父亲贤而好礼之教,所以孔子告诉他不违背父亲的教诲为孝。这是就具体情况而论。然而就普遍事理而言,孔子强调的是无违于礼。父母在世,如有不合乎礼的言行,子女不应当顺从,而要以合乎礼的方法去对待,这是对父母真正的爱护、尊敬。父母去世后,要按照丧、祭的礼制去办,这才算真正的孝。以上各点,是充满人性色彩,具有普世价值的伦理思想,是值得认真继承和大力弘扬的。

“孝悌”之道中被附加上去的糟粕。自汉代“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所倡导的“孝悌”之道就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原则和思想基础,被附加上许多维护专制统治的政治内容,甚至成为法律。例如,所谓“不孝罪”,就属于“大逆不道”,可以动用各种刑罚直至死刑。

子女、后辈对于父母、长辈必须绝对服从,包括对于自己的婚姻、财产等的支配权,甚而至于“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如此等等,对于此类由专制集权制度附加上去的糟粕,则必须予以剔除。

“孝悌”之道的当代价值。孔子所倡导的“孝悌”之道,是符合人类的天性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遵守法律,尊重人性,保障人权。由于近代以来、特别是“文革”中把孝道一概斥之为“封建余孽”,影响所及,在长幼关系上造成了严重危害。因此,当前尤其需要继承、改造和升华这种植根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纯真感情的人类之爱,让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更加发扬光大。在家庭生活中,要弘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传统美德,引导人们自觉履行家庭责任,建设和谐家庭。以此为基础,进而在全社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文明新风。在子女的婚姻大事上,做父母的应当按照民主和法制的精神,自觉摒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观念,既要关心他们,为他们当好参谋,又要尊重他们的婚姻自由。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年社会。什么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应对之策呢?就是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大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在家庭中大力提倡敬老孝老的精神,把这两者恰当地结合起来,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适应老年社会要求的新路子。为此,突出强调子女对父母及长辈的孝道,就显得格外重要。子女、晚辈不仅要承担赡养老人的法定义务,更要在精神上尊敬、体贴、关爱老人,多和他们进行感情上的交流,让他们在身心两个方面都得到幸福和快乐。

现在大家知道孔子孝悌之道的启示的内容了吧!希望大家可以好好利用!

相关推荐:

简论曾国藩的伦理思想  

试论先秦儒家天人观的生态伦理思想 

标签:国学论文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