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哲学 > 国学论文

国学论文:社会转折关头的正统心态

编辑:

2014-10-23

满清皇室贵族复辟集团的核心人物是恭亲王溥伟和肃亲王善耆。他们本是清末亲贵集团中的死硬

派。在辛亥革命中,清廷举行“让国御前会议”,他们在会上再三表示誓死反对皇帝逊位,拒绝

革命党提出的“优待皇室条件”,坚决反对共和;同时,也反对将大权委于袁世凯。在清王朝土

崩瓦解已成定局之际,他们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庇护下仓皇逃离北京,避居在青岛和大连的租界里

阴谋策划复辟。溥伟和善耆虽然没有多大实力,但他们凭借日、德帝国主义的支持和他们自己较

高的声名地位,居然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不仅皇族亲贵中的死硬分子升允(蒙古镶黄

旗)、铁良(满州镶白旗)、金梁(满州正白旗)等人被网罗在他们的周围,而且还招罗了一批

前清遗老。这些前清遗老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因为其中一部分人曾经担任过前清朝廷的太傅、大

学士、尚书、部臣、翰林院编修、大学堂监督,还有一部分人曾经在地方担任过总督、巡抚、布

政使、提学使。他们在前清出身于进士,居位于高官;在民国初年又摇身一变为“文人学士”,

具备了充当封建卫道士的“合法”身份。在这批遗老中,活跃分子有:劳乃宣(前清学部副大

臣)、胡思敬(吏部主事)、刘廷琛(学部副大臣)、陈毅(刑部侍郎)、章梫(翰林院编

修)、沈曾植(署理安徽巡抚)、郑孝胥(湖南布政使)、李瑞清(江宁提学使)、胡嗣瑗(翰

林院编修)、陈三立(吏部主事)等等 。辛亥革命既击碎了他们的粱园美宅,也击碎了他们的政

治信念和文化理念。共和与帝制的冲突就像熊熊烈火一样,在他们的胸中燃烧,升腾。升允在

《檄告天下文》中叫嚷:“君父之仇,不共戴天”;胡思敬则以“规复故君”、“奉宣统复位”

为职志,以“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思恋故主,每当饭不忘”相激励 。反革命气焰极其

嚣张。因此,他们是清王朝覆灭以后的铁杆儿“保皇派”。

他们的政治立场如此反动,有如下因素:一是从他们的个人出身来看,他们在人生历程的很长时

间里在科举场上拼搏,深受封建政治、文化的熏陶,长期的旧文化的习染,培育了他们的政治信

念与文化理念,很难因新时代的开辟而得到改变;二是从他们的家庭出身来看,他们一般出身于

世家大族,家庭环境的熏染,既培养了他们坚定的阶级感情,又培育出浓厚的政治情感,他们对

于民主共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仇视;三是从社会阶层利益来看,辛亥革命使他们由旧时代政治、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最大受益者顷刻变为新时代的最大失利者。巨大的失落感经常地激发他们强

烈的社会激愤;只不过这种激愤是逆时代潮流而动罢了,只不过是一种反动的、有害于社会进步

的社会心理罢了。这是从总体上分析。

如果进行个案考察,他们在民国初年坚持如此反动的政治立场,就一点也不觉得奇怪了:像劳乃

宣、胡思敬、刘廷琛等人,在晚清洋务、维新、新政、立宪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是站在落后的反

动的立场上讲话的,可以说,他们是老牌的顽固守旧分子;像沈曾植、陈三立、郑孝胥等人,在

维新运动中,加入了帝党阵营,对满清皇帝有深厚的感情,他们这种“忠君”的感情并不能随着

帝制被推翻而马上消逝,以致于在辛亥革命后他们依然怀着对于亡国之君的无限眷恋,对新时代

的到来极端反感,对对民主共和的确立充满敌视。胡思敬曾做一首《咏雪》的七绝,将他的现实

感受隐喻于诗意中,十分恶毒。诗云:“茫茫一片无昏暗,没尽田园掩尽关;看汝飞扬能几日,

朝曦隐隐露西山。” 用旋飘旋溶的雪花比喻和诅咒新生的中华民国,把隐居“西山”的复辟分子

比作古代隐居首阳山的伯夷、叔齐“重见天日”。总之,从追回逝去的王朝,从图谋复辟帝制的

立场出发,从对于满清皇帝的深厚感情出发,封建复辟分子必然诅骂革命是“暴乱”,革命党是

“乱党”、“土匪”,诅骂民主共和是“暴民专政”,诅骂进步文化是“异端邪说”。

标签:国学论文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