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哲学 > 国学论文

试论孔子温故知新 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

编辑:

2013-11-29

叩其两端孔子强调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训练,叩两端就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从考察事实的不同方面入手,辨别是非,进而解决问题。“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p.89)有一次,有人向孔子请教问题,孔子并不了解这方面的情况。但他从这个问题的首尾两端、正反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和解决办法。孔子还常用这种方法去训练学生,启发他们进行求异思维和创新思考。有一次,他和子贡讨论什么样的人是好人,什么样的人是坏人的问题时,孔子就借机教给子贡这种辨证思维的方法。子贡问:“乡人皆好之,何如?”孔子说:“未可也。”子贡又问“乡人皆恶之,何如?”孔子回答说:“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p.142)由此得出好人的标准应是:全部的好人都喜欢他,全部的坏人都痛恨他。反之,则是坏人。这种思维方法,注意了事物的对立面,在分析矛盾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的判断。孔子强调学与思并重,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必先掌握丰富的知识材料作依据,然后凭借这些材料作有效的思考。怎么样去思呢?孔子提出了“九思”,强调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全面性、完整性的训练。“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177)从看、听、说等九方面入手,强调观察时要看清楚,听话时一定要听明白,发表言论一定言之有据,并对自己的话负责。

二、教学相长

讲到古代的师生关系,人们总会提到师道尊严。认为师生之间壁垒森严,老师十分威严,动不动斥责或施之于棍棒,甚至有人还把孔子作为提倡师道尊严的第一人。事实上,孔子对学生是非常平易近人的,也很民主,常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p.170)一部<<论语>>记载了大量孔子师徒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教学相长的故事。教学相长一词虽语出《学记》,而《学记》主要是记载和总结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教学经验的。因此,也可以说教学相长是孔子与弟子之间真实情况的写照。

各言其志 《论语》中关于孔子教学情况记录中最著名的事例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言志的事例了。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p.118)孔子平和地对学生说,“我年纪大了,不会再去从政了。平时都说没有人了解你们,假若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想干什么?”子路抢先发言,然后其他弟子一一作答。最后到了曾皙,曾皙说:我与他们三位的志向不同。暮春三月,与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小孩,谈论谈论学问,唱唱歌,跳跳舞,岂不快哉。公西华请孔子评论一下,孔子说:只不过是“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他不但没有批评曾皙这种休闲的生活态度,反而觉得对自己启发很大,赞同和向往这种教书育人,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见,孔子与学生相处是十分随意,气氛轻松。学生可以一边听同学和老师对话,一边可以自己演奏音乐,自得自乐。孔子既不强求学生服从自己的意志,又乐于接受吸收学生的正确见解,从善如流。正因为如此,学生可以与老师大胆交流,畅所欲言,为教学相长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论语》中大量记载了这方面的故事。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p.133)孔子说,如果卫国国君让我执政,我第一件事就是“正名”。子路当面与孔子争辨的起来,认为老师太迂腐了,执政与正名有什么关系。于是孔子一面批评子路强词夺理,一面为他解释为什么要从正名入手。师生两人虽近乎对骂,但孔子毫不介意,最终以理服人。

标签:国学论文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