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哲学 > 国学论文

国学经典解读: 通往想象的世界—读庄子

编辑:

2013-11-29

四、想象的世界

《庄子》不是理论著作,它对世界的看法是通过想象展示出来的。理论的建立必须先寻找一些观念的前提,表明这些前提被接受或推荐给大家的理由,它是判断或建设美好生活的原则。还要对社会的构成,运转的条件进行分析,以评价现有的状况或提出建设的目标。最后还得对个人的观念与行为规范提出同理想制度保持一致的要求。基本特点是把思考概念化,同时注重整体的一致性。这一点,古今所讲的大道理,形式上无多大不同。与庄子同时的孟子,就是这种讲大道理的人。他先从人的感官有共同的取向入手,揭示有共同的人性。再以面对“孺子将入于井”的情境作思想实验,显示人性的本质就是善的。并由此提出建立仁政的政治理想,同时也号召人通过自我修养把人性中的善发扬光大。其目标雄伟而富于道德热情,但实际上,是对传统的秩序在理想化的意义上予以肯定。建立理论的方式也是一种肯定性的思想方式。庄子对人性的同一性、对社会的统一性都怀着深刻的不信任,所以他不忙于推出社会重构的新方案。他要看,带着异样的眼光捕捉生活中片断的图景,然后剪辑展示给我们。

在庄子们的眼光下,几乎世俗的所有立场都是错位的。先从自我的信念说起:自我意识是生命意识中最根本的意识,每个人都对自我有内在的确定性的体验。周庄梦蝶从根本上怀疑这一信念,这样就再没有什么新想法是不可能的了。(《齐物论》)死亡是人生最难面对的前景,髑髅则入梦说,生比死更可怕。(《至乐》)同样,有完好的体魄未必比残疾者有更健全的人生,庄子笔下的许多兀者同时都是得道者。(《德充符》)日常生活中,有用无用是选择的准则,但判断的结果却屡屡出错:宋人运衣饰到越贩卖,可“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逍遥游》)世俗之防盗方式是把货藏好把箱锁好,可大盗一来,正好整箱抬走。(《胠箧》)许多自以为得计的伎俩,往往是东施效颦,弄巧成拙。(《天运》)不只常识会出错,严肃的道德规则也会变形。成田子盗国,篡夺政治权力是最大的不道德。可窍取成功之后,则连整个国家的礼法都据为己有,成为其权力的护身符。“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道德本是责恶扬善的,可“盗亦有道”,抢掠冲前就是勇,坏人也可利用它做坏事。(《胠箧》)政治则更是玩命的把戏:“越人三世弑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而越国无君。求王子搜不得,从之丹穴。王子搜不肯出,越人熏之以艾。乘以王舆。王子搜援绥登车,仰天而呼曰:‘君乎,君乎,独不可以舍我乎!’”(《让王》)那些自以为是的权势者,其实就象臭虫:“濡需者,豕虱是也,择疏鬣长毛,自以为广宫大囿。奎蹄曲隈,乳间股脚,自以为安室利处。不知屠者之一旦鼓臂布草操烟火,而己与豕俱焦也。”(《徐无鬼》)

《庄子》看事物,否定的一面比肯定的一面多。然肯定一面内空虽不多,却很重要。它不是权力,不是财富,不是道德,而是性情:

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飦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孔子愀然变容,“曰: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让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秋水》)

这两则对话分别安排在孔子与颜回、庄周与惠施,两对大名鼎鼎的人物之间,内容一是言志,一是聊天,但共同的话题,就是乐。师友之间谈生命之乐。“师友”、“谈”、“乐”三个关键词,可以概括故事的象征意义。“师友”是一种理想的人事关系,它排除了君王、英雄、道德家,这类代表传统主流价值的人物。师不是身份,而是能力。按实际关系孔子是师,颜回是生,但在这一对话关系中,孔子对颜回表达的想法心悦诚服,也是学习者。两人变成互为师生的关系。只要你肯学,疱丁、轮扁之流也可以为师。庄子与惠施的关系,纵观《庄子》全书,除《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一事外,可谓莫逆于心。《庄子》中有不少重要的谈伴,如南郭子綦与颜成子游,啮缺与王倪,尧与许由,等等。“谈”(包括辩)是朋友间最基本的交往,许多对宇宙人生的洞见,就是这样谈(或辩)出来的。“乐”不仅是论题,而是有友可倾谈,本身就是生活的享受。所以庄子对惠施去世,便感叹失去辩友的孤独。

《庄子》中肯定性的思想应该不只这么少,但其它没那么重要,或与此不一致。由于需要否定的对象充斥着实际生活,所以表达否定的思想,内容自然具体丰富。而庄子想肯定者,则非生活的常态。同时,传统许多对人生有危害的观念与行为,开始也常以冠冕堂皇的面貌出现,这会使庄子有所警惕,表达肯定的想法时变得谨慎些。我们说,《庄子》在想象一种生活方式,不只说《庄子》的内容是故事化的,而且是说庄子及其追随者所描绘的生活前景是不现实的。不现实包括缺少实践经验,以及其价值信念缺少坚实的生活基础。严格说,它应该是想象不一样的生活方式。[22]

《庄子》似乎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抽象的世界,其内容主要体现在神人与拟人两类角色身上。神人加强道的神秘性,就如南郭子綦对天籁的摩状那样;拟人则把哲理戏剧化,如罔两问景。另一个具体的世界,它是凡人与名人一齐遭遇的人间。这个世界的人并不都纯洁(孔子)、睿智(庄子),有无知的(子路)、有自大的(子产),[23]有委琐的(支离疏),也有蛮横的(盗跖)……人间世自然什么人都有。而在想象的世界里,没有配角就没有主角。他们是用来陪衬得道者或正在觉悟的人的。所以,拟人、神人、凡人与名人,常会置身一个舞台,合演一出戏。生活方式不同于社会制度,更不是观念性的社会理想。它要展示的是日常生存经验,就如与阳光、空气、水接触一样,大多数人每天都要谋生劳作;都要与接近的人(师长、亲属、同伴、上司,竞争对手)打交道;都需要爱、被尊重、能互相交流;都有想法、会做梦;会嘻笑怒骂、唉声叹气;都有伤病以至面对死亡的经验……读者不必修过专业的哲学课程,也不必经验过完全相应的角色,绝大多数的故事都能唤起你对所描述的情境的想象,并引起你不同程度的情感反应。

想象的世界偶尔也有些虚无飘渺的幻象,但不是主要内容。“人间世”依然保留着历史世界中的基本要素,没有这些要素,想象就不是人的想象,更非为人而想象。只是这些要素在《庄子》中,被重新配置了。其中,有不断重构的故事,有剪辑错了的情节,有动画片式的配音,甚至有些幕后的花絮,合起来汇成奇异的效果。要把“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事情,调动起来,捕捉者需要异样的眼光,否则就是记录生活的流水账。这异样的眼光背后,是庄子们思想中执有的道理。这些道理可能太抽象或太与众不同,直白的说出来,效果可能无法同孟子式的大道理比,所以要换一种方式。道理不是藏起来,而是配置到故事之中。先读故事,相信多数人都对生活中的善与恶有一种深度的直觉。没有这种直觉,再大的道理也没用。这些故事是来瓦解现成的大道理的。至于本身隐含的道理,读者能领会固然好。不然,对《庄子》深入求解任务,留给学者或哲学家好了。不要让它破坏读《庄》的快乐。

五、政治与哲学

政治很现实,如何进入想象中?思想家的想象往往不是为了愉悦,而是为了对生活表达态度。常见的方式是,生活中缺什么就想什么,另一种方式则是,生活中存在什么便否定什么。庄子最擅长后者,特别是想及政治的时候。《人间世》所描绘的整个就是政治肆虐的世界:暴君无道,生灵涂炭。即使所谓明君贤臣,也会为虚名而走极瑞,混淆视听,作践百姓。正常的人进入政治,就是置身危机四伏的险境。所以,面对政治,孔子教人的,不再是建功立业、舍生取义,而是生命如何自保:“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

《庄子》中,庄、孔两个形象,对政治都是以否定性的面貌出现,但两者风格略不同。庄子一副毫不妥协的拒斥权势、逃避政治的姿态。他以楚相之位为“衣以文绣,食以刍叔”的牺牲品,挖苦权势的受庞者是以为君王舐痔为代价换取的。甚至对惠施也不留情:“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秋水》)把惠施的恋位比为窃得腐鼠的鸱,自己则以高傲的鹓鶵自况。相对而言,孔子的政治面貌则有较多层次。正如其弟子说的,“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让王》)有的是挫折、失望的政治经验。因此,除了想象他面对困境可能表现的不同态度外,《庄子》还一再让孔子诲人不倦地诉说政治的险恶。叶公子高被派出使齐国,很担忧不能完成使命,向孔子请教。孔子除向他讲了一番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大道理外,还提醒他外交上传言有多艰难:“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言必或传之。夫传两喜两怒之言,天下之难者也。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凡溢之类妄,妄则其信之也莫,莫则传言者殃。故法言曰:‘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人间世》)

《让王》充斥着逃避政治负担与风险的故事:尧与舜想让天下,首先要找可以信任的人,但找到一个逃一个,这是不愿为政治而负累。其中,善卷的回答很传神:“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忆。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而“越人三世弑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而越国无君。”则是害怕政治的风险。君王有险,臣民也有难:列御寇拒领国君的馈赠,理由是:“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他担心,哪一天有人向国君打小报告,而君也信其言,岂不就死定了。

标签:国学论文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