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证劵金融 > 证券投资论文

从羊群效应浅谈证券投资中的心理障碍

编辑:

2013-11-29

  二、羊群效应中反应出的证券投资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障碍
  1、心理行为障碍的概念
  所谓证券投资心理行为障碍,就是指投资者想达到却没有达到某一目标(获利水平)的心理、行为上的原因;不仅个体投资者会存在投资心理行为障碍,机构投资经理同样存在类似的心理行为障碍。证券投资心理行为障碍可分为两大类:行为障碍与心理障碍。本文阐述的羊群效应就属于行为障碍中的一类。
  2、证券投资中的行为障碍分析
  证券投资中的行为障碍分析主要包括:过度反应(overreaction)与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1][2]、行为陷阱(behavior traps)、错位效应(disposition effect)。
  本文主要阐述下行为陷阱:所谓行为陷阱,即投资者采取一些潜在的有害行为而妨碍了目标的实现(plous,1993)[3]投资者常容易落入的行为陷阱有投资陷阱、恶化陷阱、集体陷阱、时间延迟陷阱、无知陷阱、一美元拍卖陷阱等等。

投资陷阱指的是先前投入的时间、金钱或其他资源会影响个体其后的决策,因而它也被称为“沉没成本效应”。有研究表明,投资者对某股票分析越多,收集的信息越全,也就对该股票上涨的判断存在越高的信奉水平。产生这种沉没成本效应的一个原因,在于投资者的启发式加工应用不当。对投资者而言,多考虑机会成本无疑是克服投资陷阱的好办法。
  恶化陷阱又被称为“滑动强化陷阱”。“滑动强化陷阱”可以解释为什么投资者的价值曲线会是1型。正是由于滑动强化存在,随着投资者收益的增多,要增加一定量的主观正价值,需要增加更多量的收益;随着投资者损失的增多,要增加一定量的主观负价值,则需要更多量的损失。
  集体陷阱指的是个体理性并不必然导致集体理性。股票市场的泡沫、金融崩溃等集体非理性行为都是一些个体的理性行为所致。广大散户的整个资金量并不比主力的资金量少,但却不能像主力那样影响股价,其原因也就在于散户群体中存在集体行为陷阱。
  无知陷阱是指个体由于对行为的长期后果无知所导致的行为陷阱。股市是没法完全准确预测的,但还是有许多人乐此不疲地进行预测,寻找着能击败市场的“模型”。正如人类和害虫的斗争一样,投资者从来没有停止对股市进行预测。
  “一美元拍卖陷阱”起源于“一美元拍卖游戏”。特格(Allan Teger)研究发现:在对1美元进行拍卖时,参与者在最初时总是由个体收益所驱使去参与竞标;但随着竞标的继续进行,参与者更关心赢得这场比赛,以挽回面子,尽量减少损失,并给他的对手以惩罚。这种逐步落入陷阱的情况往往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情境下最容易发生。股票市场是个高度竞争的市场,因此这种“陷入”经常发生在股民和投资经理身上。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