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证劵金融 > 银行管理论文

论中国信用卡市场的规模与结构

编辑:sx_chenl

2016-10-13

本文讲述了关于中国信用卡市场的规模与结构的内容,供大家参考,接下来我们一起仔细阅读下吧。

内容摘要:中国信用卡市场目前还处于其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规模较小,市场结构呈现出两寡头主导的垄断竞争格局,市场交易结构和收入结构还有待完善。从发展趋势上看,中国信用卡市场的规模将实现实质性的扩张,市场结构将转向多寡头垄断竞争的格局,市场交易结构和收入结构将不断趋于合理。

关键词: 信用卡 规模 结构

信用卡(贷记卡)是商业银行或专营公司向个人和单位发行的,凭以向特约商户购物消费或向银行存取现金,并具有消费信贷功能的信用凭证。作为一项集资产、负债与结算功能于一体的金融产品,信用卡在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市场已经发育得相当成熟。中国信用卡市场 由于发展的时间较短,目前还处于其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规模较小,市场结构呈现出两寡头主导的垄断竞争格局,市场交易结构和收入结构还有待完善。

一、中国信用卡市场的发展历程

信用卡进入中国基本上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时进行的,但其后信用卡在中国的发展就一直落后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从1995年到2000年五年的时间里,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市场开始产生,并步入市场的初步启动阶段。2000年中国加入WTO后,面对中国信用卡市场开放趋势的加速和外资金融机构的潜在竞争,国内主要商业银行纷纷加大了在信用卡业务上的投入,中国信用卡市场开始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

1979年8月,在中国刚刚开始的改革开放政策的许可下,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与香港东亚银行签订了代理国外信用卡协议,外国信用卡开始进入中国。外国信用卡进入我国以后,不仅使来华经商和旅游的外国机构、企业和个人,享受到了方便、快捷的服务,也使现代金融意识、消费观念和支付方式深入到了长期封闭的中国社会,使国人对信用卡有了初步了解。

1985年6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中国首张具有购物消费、存取现金和透支功能的准贷记卡 ,此后,中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都相继发行了准贷记卡,这一时期准贷记卡的发展为今后中国信用卡市场的发展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从1985年到1995年的十年时间里,除了准贷记卡的发展之外,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市场一直没有产生。

1995年,广东发展银行发行了国内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符合国际标准的人民币贷记卡和国际卡,开创了中国真正信用卡市场发展的先河。1998年,中国银行发行了长城国际贷记卡,在上海、广东进行了人民币贷记卡试点发行。广发行和中行的信用卡发行拉开了我国信用卡市场的序幕,谱写了中国信用卡与国际接轨的新篇章。从1995年到2000年的五年的时间里,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市场开始产生,并步入市场的初步启动阶段。

进入2000年来,面对加入WTO后中国金融市场开放趋势的不断加速,面对虎视眈眈的外资银行的潜在竞争威胁,国内银行开始大举进军信用卡市场,积极改进产品和服务,努力与国际接轨,中国信用卡市场开始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2002年5月17日,中国工商银行在上海成立了牡丹卡运营中心,建立了较为独立的信用卡专业化经营体系。同年7月,工行开始发行牡丹贷记卡。中国建设银行于2002年12月18日开始发行贷记卡(国际卡),并于 2003年第3季度发行了双币种贷记卡。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也于2002年下半年开始发行贷记卡,上海银行于2002年12月29日发行了人民币双币种卡,是我国第一家且目前也是惟一一家发行贷记卡的城市商业银行。

2002年以来,我国信用卡市场的竞争开始加剧,除了国内发卡行的增加外,中国信用卡市场也开始面对外资金融机构的间接竞争。外资银行在耐心等待中国信用卡市场全面开放的同时,也未雨绸缪地积极与中资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合作。目前已有“美国系”、“欧洲系”、“澳洲系”以及“大中华系”的众多银行频繁地和中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商讨信用卡业务合作。一些已经获得个人外币金融服务执照的外资金融机构正在收购中国国内银行的少数股权,希望以合作方式把其在信用卡审批、结算、积分计划等方面的经验转让到中资银行,共同发展信用卡业务,中国信用卡市场的竞争主体更加多元化起来。

二、中国信用卡市场的规模

近年来,我国信用卡市场虽然已经初见雏形,但与境外成熟信用卡市场相比,我国信用卡市场的市场规模还很小。截至2003年12月31日,共有11家银行发行了标准的贷记卡,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和上海银行,共发行贷记卡400多万张,成年人持有信用卡的比例开始接近3%,信用卡占持卡人日常支出的比例开始接近1%。

在信用卡市场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国家和地区里,信用卡发卡量和交易量都很大,以消费信贷为主要功能的信用卡已经成为十分普遍的个人理财工具。据统计,美国信用卡的发卡量已经超过了10亿张,成年人持卡比例超过80%,信用卡占持卡人日常支出比例为25%;在8000万拥有信用卡的家庭中,未清偿的平均欠款为6000—7000美元,并且只有40%的持卡人每月偿清信用欠款而享受免息期待遇,其余60%的持卡人都愿意选择最低还款方式承担贷款利息。在我国台湾地区,共有60家发卡银行,发卡量超过了2000万张,成年人持卡比例达到65%,信用卡占持卡人日常支出的比例为9%,每月有一半以上的持卡人使用信用额度。香港拥有600多万张信用卡,成年人持卡比例达到71%,信用卡占持卡人日常支出的比例为18%,其中60%的持卡人最高贷款额度达到月薪的2—4倍。

表1:现阶段中外信用卡市场规模比较

发卡量 成年人持卡比例 信用卡支出比例

中国大陆 400.82万张 不到3% 不到1%

美国 超过10亿张 超过80% 25%

中国香港 600多万张 71% 18%

中国台湾 超过2000万张 65% 9%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信用卡》2003年各期及中国银联网站相关数据与资料整理所得。

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内地信用卡市场的市场规模不但远远落后于信用卡市场最为成熟的美国,而且也较大幅度的落后于我国的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综合考虑市场规模、网络建设和市场规则等方面,可以说我国信用卡市场还处于新兴市场形成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还处于其发展的初级阶段。 三、中国信用卡市场的竞争结构

去年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对信用卡业务的投入开始加大,有条件的商业银行纷纷选择将信用卡业务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2003年6月30日,国内信用卡市场还只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和上海银行等7家银行发行了标准的贷记卡,但到了2003年12月31日,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国内信用卡市场就新增加了四家发卡银行,分别是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和中信实业银行,市场主体数量增长异常明显。

虽然2003年中国信用卡市场发卡银行数目明显增长,竞争程度有所提高,但由于中国信用卡市场的规模还很小,仍处于新兴市场形成期向成长期过渡的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国信用卡市场的竞争还不够充分。通过对2003年年末中国信用卡市场 的新发卡量、交易量、透支余额和累计发卡量的统计,通过对各发卡行信用卡新发卡市场份额、交易量市场份额、透支余额比例和累计发卡量市场份额的分析与比较,可以发现中国信用卡市场的市场格局呈现出明显的两寡头主导的垄断竞争格局。如表二所示,工商银行贷记卡在发卡量、交易额及透支余额方面都居首位,广发银行居第二位,并且工商银行和广发银行都处于了市场寡头地位,在各指标上远远领先与其他发卡银行。如表三所示,工商银行和广发银行在发卡量、交易额及透支余额三个指标上的和都在80%左右,占领了中国信用卡市场的绝大部分。

中国工商银行之所以能够在2003年的中国信用卡市场上能够占据绝对领先的寡头地位,要归功于其2003年对信用卡业务的投入的加大、其信用卡业务独立运作体制竞争优势的发挥和工行遍布全国的强大网络优势。广东发展银行作为规模较小的中小银行能够在中国信用卡市场占据仅次于工行的寡头垄断地位,是与其对信用卡业务的定位和多年来在中国信用卡市场的勤奋耕耘分不开的。广东发展银行早在1995年就开始运作其信用卡业务,并把信用卡业务定位为该行的特色金融服务之一。其后广发行又最早开始了信用卡业务的独立核算,并在营销机制上实现了中国信用卡业务的多项创新。除了工行和广发行自身优势的发挥外,其它商业银行对中国信用卡市场的较晚进入、投入力度的不足和运作机制的欠缺也是工行和广发行能够占据寡头垄断地位的重要外部因素。

表2:各发卡行2003年全年贷记卡发卡、交易情况

行别 工行 广发行 招行 中行 上海银行 建行

深发行

新发卡量

(万张) 137.1 50.0 23.14 10.58 20.95 1.14 6.4

新发卡量市场份额 54.99% 20.06% 9.28% 4.24% 8.40% 0.46% 2.57%

交易额 (万) 2860,000 789,550 115,042 359,968 16,638 337 16,000

交易额市场份额 68.79% 18.99% 2.77% 8.66% 0.40% 0.08% 0.38%

透支余额(万) 97,700 53,262 11,693 12,800 3,759 61.6 4,797

透支余额比例 50.36 % 30.58% 6.71% 7.39% 2.15% 0.03% 2.75%

累计发卡量(万张) 190.1 125 21.7154 33.99 20.95 1.16 7.9

累计发卡市场份额 47.43% 31.19% 5.42% 8.48% 5.23% 0.29% 1.97%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