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医学技术论文

医学人文素养教导的现况探索

编辑:

2013-12-13

其中,董奉少年学医,信奉道教。他年青时曾任侯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庐山。他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即可。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每到春天杏子成熟之际,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而后他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后世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称誉医术高尚的医学家,大抵源于此。第二位是医圣张仲景,他强调医生必须具备济世救人的仁爱之心。他认为医生不仅需要具有渊博的学识、敏锐的观察力,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第三位是著名的医学家华佗。他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深入民间,足迹遍布中原大地和江淮平原。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尤其以“创麻沸散(临床麻醉药)、行剖腹术”闻名于世。后世常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医家,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令人遗憾的是,即使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大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却呈现出弱化的倾向。首先,多数医学院校建立的医学课程体系是以生物医学类课程(如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解剖学等)为主导地位的,医学人文课程开设门数少,课时量也少,人文课程与医学专业课程比例严重失衡。其实,“学业繁重而时间紧迫”从来就是医学教育中的最大问题。大部分医学生恐怕只能在重压下疲于奔命,根本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更不用说选修人文课程来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味了。其次,医学院校更多地关注先进诊疗技术的培训,而缺失了人文素质的培养。临床医师更加关注实验室或影像室的检查结果却忽视了病人的陈述;更加注重病人的生理问题却忽略了病人的情感问题;更加重视药物治疗而轻视心理疗法。这种机械化的诊疗方式使得医患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望、触、叩、听”已成传说。于是,医学界出现了“技术至善论”的现象。人的医学变成了病的医学,医学教育变成了针对病的教育;殊不知离开人,医学就失去了本源,离开了人文关怀,医学就失去了灵魂。此外,大陆众多医学院的医学人文课程的展现方式单一,常为传授式的讲座。美国很多医学院的教学则多层次、多角度展开,涵盖听、说、读、写,课堂上综合利用视频和真实语言材料,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其实,我们大可以借鉴美国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经验,组织小组研讨和临床带教等互动形式来开展教学,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同时也为他们营造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再有,大陆医学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从美国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来看,教师必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既要掌握医学知识,又要具备人文修养。而目前我国很多医学院校的教师素质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学文的教师医学知识浅薄,学医的教师人文知识欠缺。这就需要医学院的人文教师跨专业进修学习,走进医学课堂,旁听一些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掌握基本的医学原理;医学专业教师多参加一些人文社科类的学术讲座和读书沙龙,扩充自身人文素养的相关知识。多年来,我们总是从学生层面谈医学人文教育,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教师人文素质的高低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是深远的。可喜的是,医学人文学系、研究所或中心已在大陆地区的多所高等医学院校建立起来。200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在“纪念文化素质教育开展十周年”的会议上指出“深化素质教育,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医学人文学科就是融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一类交叉学科群。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识到,想要彻底解决当代医学发展所处困境,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和跨学科的学术交流,需要有更多渊博知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自2011年开始设立了一门新课———“名画中的医学”,试图解码那些名画中的疾病和医学现象,捕捉医学教育中可能正在丧失的人文传统[19]。正如课程主讲黄钢教授所言:“我试图以一种柔和而不是生硬的、一种润物细无声而不是灌输似的办法来启迪、诱导、感化在校的医学生,使他们将来穿上白大褂真正成为一名医生之后,能多一份爱的情愫。希望这些埋藏于世界名画中的医学点滴,能引燃医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让医学变得妙趣横生。”的确,只有在艺术与医学紧密结合的氛围中,医学生才能体会到艺术与医学及人文的巧妙融合,感受到医学那慑人的魅力。古人曰:“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作为一名医生,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两者不可缺一。纵观大陆医学界的杰出医者,只有医术医德同高的人才能得到民众的钦佩和仰慕。“万婴之母”林巧稚就是这样一个代表。她是中国妇产学科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林巧稚一生中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为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不仅医术高明,医德、医风以及奉献精神更是有口皆碑。她终身未婚,自她走上工作岗位到临终前夕,心中装着的只有妇女儿童的健康和安危,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的医疗事业。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