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艺术类论文 > 广告设计论文

关于广告设计的教学改革

编辑:sx_houhong

2014-03-03

广告设计的教学改革基于对学生创意素质的培养,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有三条:一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二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设计沟通能力;三是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实践技能和相应的设计理论知识。

一、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的总体思路

广告设计课程是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基于对学生创意素质的培养,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有三条:一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二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设计沟通能力;三是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实践技能和相应的设计理论知识。依据总体思路,笔者对广告设计课程进行了如下规划:其一,充分利用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广告学专业的优势,在广告设计课程中引入市场营销、广告文案等广告学专业知识,进行学科交叉的教学探讨,调动学生的市场调研意识,提高学生将理念系统化的能力。其二,依托各项竟赛,以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为主导,建立“互联网一多媒体教室一数码图文实验室”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实施模块化教学的课程内容改革

广告设计是一门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创意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课程,采取模块化方式进行教学更适合课程的定位。改变以往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穿插进行的方式,将课程内容分为理论模块和实践模块,压缩理论模块比例,在将理论模块内容讲授完毕后再进行实践模块教学。在理论模块,设立精要的理论教学知识板块,压缩理论课程学时,把理论课程分解为原理篇、创意篇、媒介篇三个知识板块,让学生快速了解和掌握广告设计最基本的原理、流程和设计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原理篇内容是先期导入的知识板块,包含广告概念和广告设计流程等方面内容外;创意篇是解决广告设计实际操作的板块,在这一板块中,除了有表现技法的内容,还加入了市场调研、广告策略、广告文案等广告学专业知识;媒介篇是针对广告发布载体理论内容的板块,现今的广告设计早已不是单一的平面广告设计,而是结合了多种新媒介的应用,所以媒介也应该成为广告设计理论模块的重要板块。实践教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体系,教师应按技能主导的原则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建立“互联网一多媒体教室一数码图文实验室”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块。广告设计课程注重社会性、职业性、实践性和开发性,坚持社会竟赛项目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实践模块引入全国、全市的大赛项目,融汇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多方教学资源,创造能够发挥各方作用的教学环境。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广告设计的工作流程与重要环节;掌握广告创意思维的基本方法,以及创意的语言、视觉表现技巧;掌握广告制作方法。实践模块分为课外实践板块和实验教学板块。在课外实践板块,让学生理解培养创意素质不仅仅需要进行课堂内的训练,它还与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主动收集广告设计资料,分析市场中广告设计的创意,设计、发布信息,了解企业的广告策略和营销手段;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有用的广告,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合适的项目,进行市场调研,撰写广告选题分析报告,进行广告策略和广告文案的创意。在实验教学板块,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完成广告创意设计与制作。学生通过对具体项目设计的学习,会掌握广告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三、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其一,利用案例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业界最新的理念与媒介。在理论模块中引入中外优秀广告设计实例,加以归纳整理,形成理论系统,进行分析讲解,使学生感到“有味”“有奇”“有感”,并对现代广告现状有较为详细的了解,在拓宽学生的眼界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意能力。以分析成功广告设计案例开展教学,让学生理解设计师的创意,汲取营养,积累为我所用的设计技巧。

其二,利用网络教学方法建立畅通的辅导与沟通渠道。网络教学的主要作用是打破以往教学中学生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获取教师指导的模式,这种方式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意素质。学生在课外实践板块,可以利用互联网实现师生互动,并利用网络的便利性,进行收集广告资料、分析广告流程、寻找项目和选题并做出分析调研等工作。网络教学环境的完备使多媒体教室、专业实验室、办公室、学生宿舍等均能有效沟通,可以充分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网上交流。

其三,“创意团队”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与协作力。运用“创意团队”教学方法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合策划及创意能力,增强学生的广告设计实战能力和学生间的沟通与协作能力。根据实际的社会工作任务要求,组织学生小组工作,要求学生小组根据工作任务要求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创意团队中分享各自的意见和独到的见解,鼓励内向性格的学生在众人面前发表意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现自我的胆量。这种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师生之间相互刺激,碰撞思考,提高学生的创意素质。

四、以创意素质为指标的考核评价体系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