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分析非语言符号在跨文化电影传播中的运用

2013-09-05

【摘要】你喜欢语言文化吗?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整理了语言文化论文-分析非语言符号在跨文化电影传播中的运用,供大家阅读参考。

马歇尔·麦克卢汉在1964年提出的“地球村”构想,如今已经成为现实。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种现代交通方式的飞速进步,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的发展和其它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地球慢慢变成一个“村落”,在不同文化间进行的跨文化传播活动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交流活动。

一、非语言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契机

在拉里·A·萨默瓦和理查德·E·波特合着的《跨文化传播》第四版中文版里,作者将“跨文化传播”定义为:“跨文化交流指的是拥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流,他们的这些不同足以改变交流事件。”①简而言之,跨文化传播就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的交流、沟通。文化的不同,传受双方固有的社会背景、经历的差异,传受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狭小,抵触、冲突和误解常常使一些跨文化传播活动复杂化,有时甚至根本无法开展。

传播作为信息的传递活动,实际上是通过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符号来进行交流与分享的。美国符号学方面的启蒙者皮尔士对符号下的定义可称为经典:“一个符号(sign),或者说象征(representation)是某人用来从某一方面或关系上代表某物的东西。”②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符号进行不同的分类,一是可以按感觉方式将符号分为听觉符号和视觉符号;二是也可以分为动物所面对的信号和人类所面对的符号;三就是从传播学的角度的划分,可以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拉里·A·萨默瓦认为,非语言符号是以语言为基础,单独表达一种信息的符号,是人类各种静态和动态的包含特定意义的信息载体。它同语言相辅相成,贯穿交际过程的始终,共同实现交际的目的。非语言符号包含的种类纷繁复杂,首先,从传播者所发出的信息内容这一角度可以分为两类:既有表达主观意图的符号,如图像、路标、铃声等;又有表达客观存在的符号,如服饰、表情、距离等。其次,从受众的感知情况这一角度来看也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听觉器官所感知的声音符号,如铃声、号声、哨声、鼓声、哭声、笑声、掌声、哈欠声、喇叭声和音乐等等;另一种是用视觉器官所感知的带有画面感的符号,如表情、身势、服饰、距离、图像、商标、徽章以及密码、色语、旗语等。此外,除了非语言符号广泛的分类之外,艾伯特·梅拉赛这位美国心理学家用他的“效能I=语词·7%+声音·38%+面部表情·55%”公式在为各种非语言符号在传递信息内容时所产生的效能描绘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在表达感情和态度时,语言只占交际行为的7%,而声调和面部表情等非语言符号所传递的信息却多达93%。③

二、电影中的非语言符号传播

电影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化休闲方式,以其独特的审美样式改变着人们的感知和生活方式,成为加速全球化进程的极为重要的文化因素。同时,电影也是有着丰富非语言符号传播的媒介,从画面的拍摄角度,景别、光影色彩到画面人物,都包含着丰富的非语言符号。电影制作人员对非语言符号传播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的认识,对表现电影主题起到升华作用。其中,在全球发行的影视作品由于其广泛的知名度,较容易引起人们关注,可以说成为了非语言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重要的传播载体。

作为皮克斯首次尝试的太空科幻片,《Wall-E》(中译名为《机器人总动员》)的制作人员将瓦力与伊芙的个性塑造和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作为影片的叙述重点。男主人公机器人瓦力发出的机器声,以及为了烘托一见钟情主题而反复播放的电影《你好,多莉》里的歌曲,占据了影片没有对话和音乐出现的前二十分钟。并且影片前四十分钟没有人类的对话,非语言符号在影片中的大量运用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人类具有的制造符号的能力使人们每天进行符号的互动、交流,但“重要的是,符号是约定俗成的,在符号与所指物之间没有天然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人们主观赋予的,并且因文化而异。”④非语言符号作为本片传播的重要形式和内容,不仅与传播的手段相关,同时与受众的心理密不可分。信息的传播要打动受众的内心,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是要通过观众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来最终完成。

斯图亚特·霍尔提出了三种受众解读立场和方式:“支配—霸权立场”对应着“支配式解读”;“协商的立场”对应着“协商式解读”;“对抗代码或对抗立场”对应着“对抗式解读”。由于各自文化本身存在的差异,在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对同一个非语言符号在接受质量和接受层面两个维度上有着千差万别的理解。

《机器人总动员》获得了第8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第66届金球奖最佳动画影片、第59届美国剪辑工会奖喜剧/音乐类最佳剪辑奖、第51届格莱美最佳影视歌曲/最佳器乐编曲奖、第42届堪萨斯影评人协会最佳动画片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全球票房超过5.3亿美元,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认可。其跨文化传播取得相当大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它找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契合点,并没有过分强调制片方自身的民族身份、国别身份和意识形态特征,而是很巧妙的在尊重各个国家文化自主性的基础上,更强调将整个世界上对于爱情的符号含义、文化含义的共识作为其背景与题材资源,实现了文化心理的接近。

制作方把注意力放在观众身上,努力探索不同文化、地区间观众的心理差异,以非语言符号占主体的方式编码影片,同时对文化的深度涵义和非语言符号的特殊意境进行沟通和融合,尽可能地使观众都以“支配式立场”来解读电影,使信息的接收更为畅通,从而控制着影片的意义表述,避免产生歧义,达到影片的最大发行量,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在跨文化传播中,面对的是分散在全世界不同地点、文化背景多元、接受能力千差万别的全球观众,他们在对影片意义的理解上深浅不同,借助为大众所耳熟能详的非语言符号,加以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知识或者具有共同意义空间的文化内涵,才不会使观众对非语言符号的解读产生严重误读。这些国际性强的非语言符号打破了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受众在认同并理解了这些非语言符号时,跨文化传播的过程才算完成。

三、电影《Wall-E》中非语言符号应用

为此,本文从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背景环境、音乐符号四个方面来阐述该片中非语言符号的作用。

1、面部表情

电影中通过人物的面部表情来流露其内心世界和喜怒哀乐。片中瓦力在整体造型和面部表情两个方面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面貌,机器人造型反衬出了瓦力变化的眼神和拟人化小心翼翼的肢体动作,这种巨大的反差让观众感到瓦力具有接近人类的感情。观众固有思想观念中机器人的系统化、模式化的特点被瓦力和伊芙展现的生命力所取代,人们越相信瓦力和伊芙是机器人,越容易被这些机器人感动。《机器人总动员》这部影片善于通过主人公的眼神去表达爱意,这是与以往的动画片截然不同之处。瓦力的眼睛每次向下呈现出“八”字形状时,都出现在与伊芙深情凝视对方的时刻;伊芙的电子眼则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情感的方式,眼睛变成月牙形状代表着对瓦力的嘲笑,眼睛向上翘起则表示了痛哭,还有那表示无奈的直线。她还喜欢捂嘴笑,显示出外刚内柔的女性气质,影片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我们熟知的面部表情符号刻画得入木三分。

2、肢体动作

R·伯德惠斯特,这位专注于研究体态传播的学者发现,约两千五百多种完全不同的表情都可以通过人的面部展现,再加上头部、四肢和全身,肢体动作所能传递的信息就更为丰富。本片中的肢体动作主要有静止和活动两类,电影中出现了以瓦力看电视时的陶醉眼神为代表的静止的姿态,和伊芙出现后,他一系列傻乎乎的行为,以及在影片中多次重复出现的想和伊芙牵手的动作等一系列非语言符号,生动体现了瓦力恋爱时的不知所措,对爱的渴望,深化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对影片产生的共识。

3、背景环境

为了使观众更深入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从而预测情节的发展,影片对可以交代瓦力和伊芙所处的环境的各类非语言符号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比较特别的就是影片对地球和宇宙的呈现。当瓦力与伊芙用手滑过璀璨流星,当瓦力借助灭火器喷出的白色泡沫在宇宙中飞行,进而勾勒出爱心的形状时,背景环境这种非语言符号使不同文化地区的观众对爱情的美好产生了共鸣。

4、音乐符号

音乐符号在此分别用拟音符号和背景音乐两部分对影片进行分析,影片的前三分之一没有对话和音乐,拟音符号是从人的声音中分离出来的一部分,比方说叹息声、哒哒声、哭声和笑声等。因为瓦力和伊芙都不能开口说话,也无法流露出稍显夸张的面部表情,观众只能通过他们两个发出来的声音,来猜测他们的想法。但正是这种拟音符号所产生的心理亲近感,进一步拉近了观众的距离。而背景音乐更是影视作品渲染气氛、烘托环境,激发情感的主要手段。反复播放的《你好,多莉》的片段,以及影片中多次出现温情的轻音乐,与电影的主题相融合,沟通了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的观众。

在跨文化传播中,语言符号和非言语符号相结合,形成了人类完整的交流系统。而非语言符号给出的视觉和听觉信息,有时会比语言符号提供得更加丰富,有时甚至能超越语言符号,提供一种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的传播效果。萨皮尔曾经说过非语言符号是“一种精微的代码——是一种不曾写在什么地方、也不为什么人所知而又人人皆晓的代码”,⑤非语言符号以无法替代的方式在跨文化传播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更多语言文化论文请关注精品教育网!

相关推荐:

浅析文化与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