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新闻学论文

谈谈新闻学对新兴媒体的解读和规范意义

编辑:sx_houhong

2014-02-13

欢迎来到精品学习网站,今天本网站为大家提供了新闻学对新兴媒体的解读和规范意义,希望朋友们读后有所收获!

有学者谈到微博两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时这样说:“无论是‘7.23’温州动车特大事故,还是‘让领导先飞’的宁波机场风波;无论是徒手接住高空坠落女孩的‘最美妈妈’,还是饿死九旬老母的‘武平公务员’;无论是微博炫富的‘郭美美’还是直播开房的‘蠢局长’……都是由微博最早播发,迅速引起全国的普遍关注。这种现象充分说明:中国已进入微博时代。”[1]“易观国际”的分析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达4.3亿,环比增长近50%;2012年移动互联网用户将有可能突破6亿,超过互联网用户数量。自从2010年“微博元年”以来,仅仅过了两年,微博同传统媒体比较,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范围、传播形式、传播对象、传播速度和传播效果等方面都显示出鲜明和优越的特征,中国新的传播形态和新的舆论机制正在形成,对传统新闻学原理的挑战已经展开。

一、传统媒体的应对和新兴媒体的腾飞

中国新闻传播业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催动下,利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成果,在更新新闻观念、改进新闻实务、启动体制改革的同时,在新闻生产和信息传输方面也跨出了不小的步子。以激光照排、彩色胶印和数字出版为突破的现代印刷技术,成为推动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先锋,采编和办公管理电脑化成为中国报业现代化的标志。在电子技术、卫星转播、线缆联通等多种技术支持下,中国的广播电视一路高歌,成为当代中国飞速发展的新产业。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普及,催生了第四媒体——互联网和第五媒体——手机(移动无线互联网络),这两种新兴媒体不仅改变了报纸的生存与运作模式,令传统的广播电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其本身作为崭新的传播工具正式进入了大众传播的行列。在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下,中国传统媒体积极应对,新兴媒体展翅腾飞,呈现出这样的态势和特征:

一是媒介传播形态的多元并进。现在亿万民众广泛接触的大众传媒有:报纸杂志、卫星电视、有线调频广播、手机报纸、手机电视、数字电视等。中国民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能够同时拥有如此众多的不同介质的大众传媒。

二是传播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现在受众观看数字电视输送的节目,可以不再受制于特定时段而是依据自己的需要随时检索各种节目。互联网络传播以极强的互动性而突破以往媒介单向传递的不足。因此,数字传输条件下媒介的服务意识、用户意识空前强化,多元、开放、受众本位的观念逐步落实到新闻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三是政策体系和管理机制的能动改革。长期以来,使用行政手段约束、限制和监管媒介是新闻管理的唯一途径,而在数字技术的冲击下,这种手段正在淡化并开始失去它以往的灵验。今天,对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络发布新闻及言论的控制,比对传统媒体的监管不知要困难多少。博客、播客乃至微博的问世,意味着人人都成了记者,个个都当上了编辑,每家每户的电脑和手机,都成了名副其实的编辑部,可以随时发布新闻,可以就任何话题发表“社论”。原有的信息发布垄断已被打破,多元、多向传递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四是传媒和传媒企业(事业)的经营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数字技术实现了传媒资源的横向与纵向整合,促进了传媒资源在行业间和地域间自由流动。推动这些资源自由流动,发挥传媒功能的整体效应,是媒体经营管理者肩负的新任务。这种资源自由流动和功能整体效应发挥,导致中国新闻传媒业朝着公益化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双重方向分流,在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下,完成不同的传媒责任和社会使命。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和第五媒体的移动互联网络的持续高速大普及大发展,使上述四个方面的变动进一步加剧,效果不断放大,有的地方甚至达到颠覆性、革命性的强度。

互联网具有信息资源丰富(所谓海量信息)、信息传播高度个人化和交互性、声音图像文字一体化等特点。网络新闻传播打破传统新闻采编固有观念和操作程序,重组新闻传播格局,改变以往公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习惯,对新闻传播业的现代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网络媒体高度的兼容性催生了许多新的传播形式。例如博客,一些知名的博客网站的点击量动辄超过千万人次。又如播客,利用RSS技术,聚合声像资源,使广播节目可以自由“订阅”和任意选择。网络媒体在独立闯天下的同时,不断参与传统媒体的创新合作,取长补短,互相融合,衍生出不少新的传播形式,无疑扩充了传媒的生存空间,改善了传播的社会生态,开创了多样化的传播局面。十几年来,网络的传播魅力在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报道中屡展风采。“神舟”六号发射与返航的报道中,人民网和新华网经授权对发射进行实况现场直播。

在长达120多个小时的直播中,人民网直播页面共发布信息1209条,平均6分钟1条。这种奇迹,对传统媒体来说是难以想象的。移动互联网络作为通讯工具得到空前发展的同时,其信息传播功能尤其是新闻信息传播功能得到深度开发。自从2004年7月18日中国第一家手机报纸《中国妇女报•彩信版》开通后,不少网站尝试探索手机媒介业务。现在,手机电视、手机电影、手机小说、手机搜索等多种媒介争先恐后、纷纷问世,生动地展示出新媒体多样化的信息传播功能。从2010年开始,以手机为移动网络技术支撑和具有新一代新兴媒体平台功能的微博在中国登上历史舞台,再一次展现新媒体的惊人魅力。有了微博这一神奇的传播手段,一机在手,便可知晓天下。从事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媒体工作者必须经过一定的专业教育和训练,门槛高,还要受到主管部门法规政策的严格监管。而微博则不必,使用者只要能用手机发短信,就能自主地在自己的“媒体”上“织围脖”,利用互联网来传播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2]过去由职业记者和社会精英垄断的讨论公共话题和重大问题的职权,现在普罗大众也可以参与,而且他们的微博言论具有排山倒海的力量,草根们成了真正的全民记者、全民编辑。

正由于具备了这些因素,胡锦涛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文化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3]胡锦涛的讲话,充分肯定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巨大社会功能,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新兴媒体社会使命新的认识。

小编为您准备的新闻学对新兴媒体的解读和规范意义,希望可以帮到您!

 

相关推荐:

新型电视节目满意度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发现

标签:新闻学论文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