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谈马克思关于资本本质的论述及其解读

2013-09-11

【摘要】精品学习网工作总结栏目为您编辑了政治学论文—浅谈马克思关于资本本质的论述及其解读,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马克思关于资本本质的认识

资本的本性在于增殖,即创造社会财富。但是马克思从哲学角度进一步阐释了资本增殖的深层内涵,即它通过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而自行的增长和膨胀,其背后则是资本家和劳动者的一种剥削和被剥削关系。马克思通过对资本本性的双重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它极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不到一百年的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另一方面,不断加剧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导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社会走上一条充满冲突和对抗的不归之路,这正是资本“反和谐性”的必然后果。

(一)资本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关系

第一,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资本存在的社会基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没有国家的保护、没有私有制的运行,便不可能有资本的产生。资本家们依靠私有制,并服务于私有制,其最终目的是通过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赚取剩余价值。

第二,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力商品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它的使用价值则体现在劳动力本身去从事劳动进而去创造价值。资本家正是利用劳动力商品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并使之占为己有来发家致富的。马克思在论述了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后,分析了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价值增殖过程,在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剩余价值的产生。从而深刻揭示了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剩余价值的剥削关系。

第三,资本积累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积累。一般来说,把剩余价值当做资本使用,就是将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马克思分析了资本积累的全部过程,并论证了所有资本都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过来的。

第四,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马克思通过对剩余价值率的深刻剖析,揭示了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剩余价值率是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准确表现,是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又相当于剩余劳动同必要劳动之间的比例。当然,这两种比例只是把同一种劳动关系表示在不同的形式上,而且一种是物化劳动的形式,另一种是流动劳动的形式。

(二)资本是获取剩余价值的经济权力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之中,资本家用货币在市场上购买劳动力商品和需要的劳动资料,通过生产使劳动力商品和劳动资料结合起来。从表面上看,资本家向工人支付工资,两者在经济上是平等的。但是,一旦资本家用货币购买了工人的劳动力,他们便对劳动力拥有了支配权,产生的后果是他们利用工人的劳动力进行绝对剩余价值或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并无偿占有。可以说,“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豍由资本的本质我们可以看出,资本是对剩余价值的占有和控制。它所具有的经济权力,就在于它通过表面上的“平等”交易,实则形成与雇佣劳动者之间控制与被控制、剥削与被剥削之间的关系,资本通过占有和支配劳动力,最终获取一定量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生产的根本目的。

(三)资本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资本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16世纪以前并不存在资本,正是在劳动力成为商品,出现雇佣劳动关系以后,货币才转化为资本。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资本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之前,由于受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绝大部分人生产的产品只是供自己消费,即简单的商品生产。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同时小商品生产者也发生了两极分化。一些条件优越的作坊主逐渐摆脱了生产劳动,他们开始雇佣工人,自己则成为了剥削工人劳动的资本家。而另一些生产条件差的手工作坊主却沦为了雇佣工人。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富农经济,形成了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其次,商品的发展对资本的产生和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商人通过向小商品生产者收购商品和提供原材料而成为包买主,进而逐渐控制了小商品生产者,而包买主则变成了产业资本家。他们通过雇佣劳动获取利润,进而促进了资本的产生。再次,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来到世上,每一个毛孔从头到脚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豎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通过暴力手段夺取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同时迫使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相分离,财富由此迅速地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中,劳动者也被迫沦为出卖劳动力的工人。

(四)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虽然以批判的态度看待资本,但是他对资本的进步和文明作用同时给予了高度评价,也只有对资本进行全面的认识,才能够更好的认识资本,更深刻的理解市场经济。作为辩证唯物主义代表的马克思,在剖析资本的社会和历史局限性的同时,辩证地看到资本在社会生产中持续推动力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豏这种重要推动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一般通过榨取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两种方式获得高额利润,随着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管理者们越来越倾向利用相对剩余价值的方式开展生产,即不再是通过延长个别劳动时间和增加个别劳动强度,而是通过科学的组织管理、通过科技在生产中的应用来创造一种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充分重视管理、重视科技,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的趋势是,为了增加相对剩余时间,必然把生产力提高到极限。”

第二,扩大了流通范围。资本主义生产是在流通基础上的生产。资本的利益驱使资本家力求突破地域空间的限制,致力于发展交通和运输。不仅如此,为了加快交换,缩短流通时间,现代商业、现代信用、现代通讯等也迅速发展起来,而如果没有资本利益的推动,这些事物远不会以惊人的速度现身当代社会。

第三,推动世界市场的整合,加快人类文明进程。在资本的概念中不仅包括对工人的压榨,还包括对各种社会力量和自然力量的整合。资本的本性使得资本家将目光不仅仅局限在国内市场,他们还希望占有更多的海外市场,无论他们利用何种手段打开了海外市场的大门,遥远的大陆最终都卷进了交换和物质交换的过程,并且交换的范围已经扩展到了整个世界。同时,资本在运行过程中,打破了地域界限和民族偏见,改变了当地居民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和闭关自守的思维模式,这个过程对于落后民族来说可能是痛苦的,但对于人类来说却是一种进步,资本在整个过程中不自觉地为人类的未来创造了基础。

二、马克思对资本本质的批判

(一)对资本本质的制度批判

以资本主义原则建构的社会必定是一个不平等的社会。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深刻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不和谐的种种表现。在以资本为制度原则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走向“异化的单纯”,日益沦为一种控制与被控制、利用与被利用的“物化”的契约关系,此时的人与人之间似乎不再需要关怀、友爱、同情甚至亲情。资本主义制度从诞生的一开始就注定了最终悲剧的产生。贫富悬殊的加剧、两级分化的加深、社会危机的出现以及阶级矛盾的激化,这一切现象无不披着“反和谐”的外衣。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对工人阶级残酷剥削的无耻行径。通过对广大劳动者的无情剥夺,迫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在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中,这是“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使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恶的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豑。在制度架构上,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蕴含着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而这个矛盾又直接决定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危机就是上述矛盾导致的需求不足所引起的生产过剩的结果。也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从而引发工人运动的此起彼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的爆发正是不和谐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真实写照。

(二)对资本本质的技术批判

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人类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无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都在科技的带领下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解放。马克思在分析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时,从来没有忽视过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也毫不留情地指出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支配下的非理性运用。

资本世界的本质就是经济中心主义,在追求高效率的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每向前前进一步,都有无数资本家争相追捧,因为资产阶级深知技术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谁掌握了技术,谁就掌握了权力和财富。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不是“中性的”,而是与阶级利益挂钩,带有明显阶级色彩的“伪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和知识不仅与大众生活相分离,而且也与大众语言和日常生活语言相分离……它使技术工人不能改变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世界,技术活动成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一个迷惑人的假象”豒。由于受到资本主义制度及生产方式的影响,资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性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却沦为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资产阶级利用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扩大生产规模,无一例外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以提高剩余价值,却忽视了社会发展的平衡。大量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因为机器化大生产失去工作,导致社会不安定的因素极具上升;大量新型科技武器被制造用于海外市场的侵略,世界格局剧变,全球动荡不安。技术的非理性运用在全世界掀起轩然大波,尤其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反和谐”的声音此起彼伏,整个社会日益成为一种异化的技术社会。

以上就是由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的政治学论文—浅谈马克思关于资本本质的论述及其解读,希望给您带来帮助!

相关推荐:

浅析政府决策权与公民参与权的冲突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