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谈《维摩诘经》“不二法门”思想与道家思想的融通

2013-09-06

摘要:精品学习网为您编辑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浅谈《维摩诘经》“不二法门”思想与道家思想的融通,敬请关注!!

论文摘要:本文从《维摩诘经》“不二法门”思想与庄子哲学体系中的“柴立其中央”、“心斋”以及道家太极图三个方面对比例证了“不二法门”思想与道家尤其是庄子思想的共通之处。旨在有助于人们形成“佛道互释”的思维定势,以利于人们对中西古代思想文化进行更好地诠释。

《维摩诘经》是印度大乘佛教运动初期出现的一部重要经典。这部经书富含哲理,兼具文采,还能够和老庄以及魏晋玄学产生思想共鸣,引起了中土人士的广泛关注。下文我将从三个方面例论《维摩诘经》“不二法门”思想与道家特别是庄子思想的融通。

一、入“不二法门”与庄子的“柴立其中央”

“不二法门”是《维摩诘经》中最主要的教义,它更是佛法的精髓。其意义在于改变原有的认知态度,超越一切分别之相,远离对法的执取分别,而达到无差别,无矛盾对立的中道观。入“不二法门”与庄子的“柴立其中央”二者之间的联系源于老子的“卫生之经”。在《庚桑楚》中老子传授“卫生之经”说:“儿子动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若是者,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无有,恶有人灾也!”庄子在《达生》篇援引一则寓言故事对老子所传“卫生之经”做了说明。寓言讲道:鲁国有一个叫单豹的人,隐居深山,与世无争,年近七旬,而面如子婴,但不幸被老虎吞食;鲁国另有一人名叫张毅,他社交广泛,可是年仅四十,内热而亡。前者注意保养内心,可是老虎从身外将他吃掉;后者注意保全身外,可病从内心侵害他。透过这则寓言庄子认为太藏、太露都会招致祸端,最安全的办法就是“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这“柴立其中央”就极似佛家以“缘起”正观达至“不二”之理。所谓“缘起”指的是世间一切现象皆依一定的条件而生起,由相互依存的关系而成立。其基本法则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用“缘起”之心观察世界,就知道其“有”不是真实不变的“有”,其“无”也不是绝对的“无”,它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过程,这样世人便不会落入“有”、“无”的窠臼当中,离于两边而达到“中道”。

其实庄子所谓的“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正是庄子化的入“不二法门”。因为它要求世人对世间万物摆脱机械式的“二分”,要能够找到沟通事物“两极”之间的契合点,找到缓和事物之间矛盾的过渡状态。而“柴立其中央”恰恰就是这种避免事物二分矛盾的过渡状态。正如成玄英对“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一句注疏曰:“不滞于出,不滞于处,出处双遣,如槁木之无情,妙合两边,而独立于一中之道。”显然,“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绝不仅像字面所言处于事物两极之间的中间状态,而是处于无入无出,亦入亦出的“缘起”状态。这正是一种超越出入两极对待的本然状态。

二、入“不二法门”与庄子的“心斋”

入“不二法门”强调个人的主观因素,以明了人的内在心性作为解脱之道,颇与庄子哲学体系中的“心斋”有其相通之处。所谓“心斋”也就是空虚的心境,它和“坐忘”同为庄子达到虚静状态的方法。人在认识事物时,当然首先要借助感觉器官,借助于“心”的逻辑思考,但是往往“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所以要“听之以气”即要“虚而待物”抛弃一切是非得失,并从人生的各种是非得失的计较和思虑中解脱出来。而入“不二法门”的方法论就是“直指心源”,即:不通过菩萨的外力救度,也无需离世苦修,而要靠“各于自身,自性自度”顿悟未被污染的清静“本心”,排除一切计较、执着、烦恼的妄念、杀念,进入直觉的自省,参悟清静的“本性”。正如经中所言:“有为无为为二,若离一切数,则心如虚空,以清净慧,无所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1](p211)由此看来,入“不二法门”与庄子的“心斋”二者皆通过静虑、直觉去直接体验本性,所以说它们在思维方式上有共通之处。

另外,入“不二法门”与“心斋”都极力反对外力干扰,突出强调了个人的主观因素(尤其是注意力的问题),二者都极为重视凝神的作用。它们都要求行为主体处于一种全神贯注、心无旁骛的心理状态。总之,二者最核心的思想都是强调修道者应该“去躁为静”,即要求人们无欲无为,从内心深处彻底排除利害观念。

三、“不二法门”思想与道家的太极图

张法先生在其着作《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中提出这样一种观点:如果要讲对立统一的话,中国哲学有两种,一是阴阳相对,二是有无相生。[2](p19)其实太极图绝不仅仅揭示出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与此同时它还蕴含着以“缘起”正观,达至“不二法门”的佛理。在太极图中,黑从大到小,又化入白;白由小到大又由大到小,再化为黑,而且黑中有一小白点,白中有一小黑点,正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黑与白相互依存。这正好契合于“缘起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基本原则。黑白之间貌似对立转换,可实际上是“阳中有阴不纯阳;阴中带阳不纯阴”在黑白两部分中彼此区域内都有“对立”因素存在,这黑中一点白,白中一点黑就将原本有分别性质的“黑白二法”转换其义,超越一切分别之相,达到了绝对平等的真理。有些学者认为太极图是一个虚实结合体,如前所述太极图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之间已经变得不真实,不纯粹,所以这一说法有待推敲。

再看太极图中的S型曲线,对其颜色学界存有很大争议。如果套用《维摩诘经·不二法门品》中的话这条曲线的颜色就是:非黑不白。因为它已经远离了黑、白之间的执取分别,突出了太极图中所蕴含的无差别、无矛盾的中道观。所以说,道家太极图充分体现了“不二法门”思想中的“中观之道”。它体现了思维方法上的左右逢源,无所执着,自由无碍,这是一种把握佛教真理的方法,也是一种审美方法。

总之,通过上文在三方面例证“不二法门”思想与道家特别是庄子哲学思想上的共通点。旨在启发人们立足于本位文化的立场对佛教经典进行积极诠释;与此同时,能够援引佛教理论深化我们对中国本土文化的理解。

以上就是由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浅谈《维摩诘经》“不二法门”思想与道家思想的融通,希望给您带来帮助!

相关推荐:

浅析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思想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