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论高职院校等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方法及其重要性

2013-09-11

【摘要】以下由精品学习网为您编辑了科学发展观论文—浅论高职院校等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方法及其重要性,欢迎阅读!!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央基于国情,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经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高职高专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学校新跨越,是每所学校主要领导要认真思考的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问题。笔者在工作实践中认识到,高职高专应从“全面思考学校定位,客观分析发展趋势,积极推进协调发展”三个方面实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一、全面思考学校的社会定位

高职高专要从社会功能、教育结构和自身发展三个方面来思考学校的定位,其中,社会功能的定位决定学校在教育结构中的定位和自身发展的定位。

1.社会功能的定位 高职高专主要培养面向社会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但有的学校主要为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如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安徽铜陵学院等;有的学校主要为某一行业或某个职业群输送人才,如公安专科学校、师范专科学校等。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地方性、综合性普通高专,学校主要定位于“立足镇江地方经济,面向苏南经济板块和‘长三角’经济圈,为区域发展培养和输送高层次、创新性、广适性的应用人才”。学校在区域经济建设中的社会功能主要有:①直接为地方输送高级应用型人才。镇江市“十五”期间人才净增和自然减员累计需要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11万多人,地方高职高专应成为区域和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和输送的主阵地和主渠道。②承接地方政府、行政职能部门和地方企业的应用性和技改性科研任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科研支撑;改革开放以来,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先后承接省、市级纵向科研项目90多项,承接地方企业的横向合作课题100多项。

2.教育结构的定位 ①高职高专与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有着不同的社会分工,属职业教育的高层次;2003年全国高校录取382万人,其中本科生182万人,占总数的47.6%,高职高专生200万人,占总数的52.4%,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镇江市2004年开始进入高校生源高峰期,年均3.7万人左右,2007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要求达到50%;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将承担地方高等教育任务的重要份额,学校正加快建设和发展,努力增强自身的承担能力和吞吐量,迎接生源高峰。②高职高专除了学历教育外,还是地方继续教育、建设学习型社区和群众终身教育的主要阵地。镇江高等专科学校通过成人广播电视教育、网络远程教育和函授学习等渠道,为地方企事业单位员工的继续教育和广大市民的终身学习构建了宽阔的平台,目前,学校在籍的各类成人学员已有6 000多人。

3.自身发展的定位 高职高专由于所在地区(或行业)和办学条件不同,在发展定位上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是定位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个性就是各自的办学理念、办学规模、办学特色等有所不同。镇江高等专科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是:①发展目标。整合做大,特色发展,提升内涵,适度扩张,努力成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②办学层次多元化。以全日制普通专科教育为主体,适当发展五年制高职和应用型本科教育,做好地方师范教育和师资培训工作,并同时做好成人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工作等。③人才规格应用型。瞄准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智能性管理层面和操作一线的人才需求,培养广适性的应用型人才。④学科类型综合性。根据地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要求,在学校现有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科、工科、商科等5个门类的基础上,加快医学专业建设,开设普通大专、五年制高职专业60多个;根据地方产业结构特点,努力形成相应的2~3个主学科和10个窗口课程。⑤服务面向区域性。立足镇江,辐射苏南和“长三角”经济圈,努力为区域发展做出基础性贡献。⑥培养方式“订单式”。根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需求变化,结合学校实际,采取需要多少培养多少、需要什么培养什么的“订单式”培养方式。⑦办学规模全日制在校生8 000~10 000人。

二、客观分析高职高专的发展趋势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性导向,高职高专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发展趋势 从现状分析看,高职高专发展呈现以下三大趋势:①特色发展。在人才培养方向和专业设置上,高职高专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以特色求生存和发展。②扩大规模。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的校均规模由上年的6 471人增加到7 143人,其中高职高专校均在校生由上年的2 523人增加到2 893人;目前,江苏省一些高职高专校均年招生数已突破2 000人,校均全日制在校生超过6 000人。③做强升位。随着应用型人才需求层次的高移,中等职业学校向高等职业学院高移,高职高专又向本科层次高移;目前,上海和江苏已经有升格为以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院校。对于以上三大趋势,笔者认为,各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权衡利弊,正确选择,尤其在扩大规模和“升本”方面,一定要量力而行,因地制宜,以保持学校的协调发展。

2.面临的问题 主要问题有:①社会对高职高专的认可程度还比较低。社会、家庭、学生和用人单位对高职高专和应用型人才的认识不够准确、不够清晰,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和误区。②发展空间呈夹缝型。高职高专在普通本科院校和中等职校之间生存发展,面临多方面的竞争和压力;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招收五年制高职生的比重不断扩大,以及综合大学大力发展二级民办职业技术学院,这种竞争的压力越发增大。③办学投入不足。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高专基础较差,财政投入有限,市场竞争中办学成本又不断上涨,单纯依靠自身的力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负担很重,难以适应发展需求。

3.发展途径 高职高专除了自身努力外,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推进发展。①资源整合。在办学资源和政府投入有限的情况下,高职高专可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做大做强,如江苏连云港实行中高职贯通、优势互补,整合做大地方职业教育,这是加快发展的睿智之举、多赢之举。②“借船出海”。依靠综合大学,分享其优势资源,加快高职高专发展,如江苏省宿迁市通过借助省内其他重点院校的力量,实现高职高专建设“从无到有、从专科到本科”的“两级跳”,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建成了宿迁学院。③合作办学。通过社会企业和财团的投资与合作,加快发展独立设置的民办学院和综合大学的二级学院,江苏目前已经有独立设置的民办学院15所,大部分综合大学都已设置了二级民办学院。④市场运作。通过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加快推进高职高专的发展,如有的地方成立了专门的“融资投资公司”,市场化运作院校的建设资金。

三、积极推进高职高专的协调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者都以“协调”为基础,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全面发展追求的是横向协调,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纵向协调。“协调”已成为当前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高职高专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树立全局观念,增强协调意识,坚持统筹兼顾、和谐发展。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立足现有的办学基础,结合长远规划,确立了“三个阶段”、“四个并重”和“五个统一”的发展思路。

1.依据“三个阶段”,推进持续发展 学校规划按照“做大、做强、做优”三个阶段,拾阶而上,循序渐进。①适度做大。根据地方经济建设的要求和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加快把基础做实、把规模做大,增强自身的承接力、生存力、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②逐步做强。学校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规模之后,要强化管理,练好内功,走内涵发展之路,提升办学水平、办学效益和社会地位。③努力做优。学校进入健康、持续发展的正常轨道之后,加快构建专业优势、质量优势、就业优势和管理优势,彰显特色,以特色迎接挑战、以特色求得生存、以特色形成优势。

2.坚持“四个并重”,保持协调发展 学校发展过程中,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统筹兼顾,坚持“四个并重”。①坚持内涵与外延并重。学校既要抓学科、专业、师资队伍等内涵建设,夯实基础,强化内功;又要加快推进教学基础、实验实习设施、图书资料等外延建设,优化条件,打造形象。②坚持规模与结构并重。既要注重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实现规模效益;又要注重优化专业结构,按需办学,协调发展。③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重为1∶1。④坚持办学效益与社会效应并重。办学效益是学校建设发展的主要经济支撑点和资金来源渠道,但是,必须统筹兼顾直接的办学效益和长期的社会效应,优化育人环境;前者为学校发展提供财源,后者为学校发展赢得信誉,有形和无形的教育资源同步增长。

3.坚持“五个统一”,实现全面发展 要实现学校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五个统一”。①坚持盘活内存与集聚吸纳并重,实现外部广泛吸纳和自身加快建设相统一。②坚持管理改革过程中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相统一,实现管理与放活、规范与激活的统一。③坚持依法治校与亲情管理并重,实现学校、系部和师生三方面目标取向的统一,营造亲情化、和谐、催人奋进的工作环境。④统一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学校可承受的程度,有序、有力、有效推进学校稳步发展。⑤协调统一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调动方方面面的办学积极性,凝心聚力,形成整体、持久的办学动力。

笔者认为,全面发展不等于没有重点,协调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可持续发展不等于一定要放慢发展速度。全面、协调发展进程中,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分清主次,分清轻重缓急,把握重点,有所侧重,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无为”与“有为”的互动是一种高水平的协调,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以上就是由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的科学发展观论文—浅论高职院校等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方法及其重要性,希望给您带来帮助!

相关推荐:

浅谈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层次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