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文学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走在人群边上的理想主义者探究

编辑:

2014-05-19

正如周霞在论文《试论季奥诺及其潘神三部曲》中所论述的,留在季奥诺记忆深处的童年故乡岁月是“温馨而美好的,故乡美丽的自然风景、山水草木和故乡盛大节日等淳朴豪放的民俗风情都强烈地吸引着他,它们奠定了作家对故土执着、深沉的爱的基础。”两次战争的洗礼,更让他倍感珍惜故乡祥和、宁静、美好的乡村生活,但随荣誉而来的一连串政治生活上的打击,以及20世纪上半叶法国文学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思潮的两极对立分化,促使季奥诺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战后,季奥诺不再直接对自然风光进行描述,而是转以历史题材的描写,来揭露战争对自然、对人性的摧残,更关注人类内心情感的需要与变化。在作家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自然仿佛站在了人类的对立面上,以各种方式将痛苦加诸于已经饱受摧残的人类身上,人类的悲剧不断上演。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来,不幸与幸福这对二元对立统一,一直是人类文学孜孜探索的主题,作为文学家季奥诺无法找到使人类摆脱不幸命运的根本方法,但作为一个具有理想主义精神的人类个体,季奥诺内心从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战争的残酷无情,让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现实”与“理想”之间不可调和的差异,在客观现实与主观理想的矛盾中,越发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不感兴趣,但对人自身即人与人的精神世界之间的关系感兴趣。“人之所以会产生悲剧,外部环境只是一个因素,但不是绝对的,最根本的因素是人在追求独立人格时那种骚动不安的心境所潜伏的精神危机。”这是季奥诺小说所探索的重点。他笔下的许多人物之间并没有宿怨,男女主人公之间也很少强烈的情感碰撞,小说背景也从没有争名逐利、勾心斗角。而与之相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却是非常复杂微妙的:人物表面上看来孑然游弋于天地之间外表泰然,但其内心却总是波涛汹涌,对人生、对幸福、对未来总有自己异于常人的理解。一种渴望被接纳渴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愿望化为人物不断对内心平静、幸福的不懈追求。正如《屋顶上的轻骑兵》中主人公,昂日洛历经艰辛来到法意边境从“玫瑰色的群上”中依稀分辨出“顺坡而上的落叶松和冷杉”,“意大利就在山后面”。内心由衷地感到“幸福极了”。

3 法国乡土文化的理想主义人文传统

在启蒙时代,为了反对腐朽的封建统治和以阿谀逢迎封建王权为主要内容的古典主义,卢梭提出“只有在庄稼人的粗布衣服下面,而不是廷臣的绣进衣服下面,才能发现有力的身躯”的思想,将人类的原始社会加以理想化,歌颂人类的自然状态,被视为法国乡土文学思想开端。至十九世纪,乔治桑继承了卢梭热爱自然,崇尚淳朴人性的思想,创作出一系列反映农村生活、体现农民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作品,体现了其具有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人与人关系的向往。她曾在小说《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明确说:“原始生活是一切人、一切时代的憧憬和理想”。“社会愈无耻,愈腐败”,对田园生活的各种幻梦就“变得愈是纯洁,愈是热情”。到了二十世纪,让.季奥诺重新发掘法国乡土文学的魅力,走在人群边上的理想主义者并将其提升到“历史的”高度,怀着理想主义者的单纯、天真以客观冷静地视角重新构建自己理想中的“田园世界”。与此先的乡土作家不同,在季奥诺的世界里,工业化世界的残酷无情、战争的残暴肆虐以隐喻的方式客观存在,人是“郁郁寡欢的国王”也是勇敢无畏的面对暴风雨的“骑士”,无论外部世界的力量有多强大,作者笔下的人物从未退缩,人一直是自己精神世界的主宰,这是值得我们提倡的,尤其在今天这个工业高度发达,科技日新月异,人心躁动不安的社会,更显得弥足珍贵。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