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文学论文 > 其它文学论文

浅谈网络时代的围观政治学现象

编辑:sx_yangk

2015-10-28

随着河北大学一场车祸的发生,一句“我爸是李刚”造句行动风靡网络,易周刊30期更是顺势出了一期“网络时代的‘围观政治学”专题,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网络时代的围观政治学现象

从最初对社会事件或娱乐事件的围观,到如今对政治领域的围观,侧面展示网络的影响力已经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媒体议程设置和推动中国民主进程都具有重要作用。

“李刚门”并不是网络时代的“围观政治学”的专利,2010年1月13日,南方周末评论员笑蜀发表文章《关注就是力量 围观改变中国》,以哈尔滨水价听证会市民代表刘天晓因得不到发言机会当场扔水瓶、引来媒体及网络群众的围观为由头,认为网络围观推动了事件的解决。虽然是看似无力的小小的评论,却形成了强大的关注场,形成对政治事件的强力关注。另外,2010年8月的“谢朝平事件”和2010年9月的宜黄拆迁事件都是网络时代“围观政治学”的有力诠释。

推动事件进展的力量除了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以外,更深刻的本质便是网民通过语言对权力阶层的关注。在事件解决的过程中,网民的舆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语言正是网民行使舆论权利的中介,又是权力阶层对事件进行回应的中介。

网络时代“围观政治学”现象的布迪厄式解读

布迪厄是法国着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思想家。面对实践的模糊性,他提出了“场域”和“惯习”概念来理解实践。他认为,一个场域就是一种关系构成,在这个关系中,场域内部以及场域之间存在着斗争的关系,惯习是行动者在场域中历史性和生成性的一种稳定图式。语言在场域运作中扮演了中介的作用。他认为,语言关系总是符号权力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言说者和他们分别所属的各种群体之间的力量关系转而以一种变相的形式(transfigured form)表现出来。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