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政治外交论文

群众路线的理论根基及历史演进论文

编辑:sx_yangk

2015-09-11

群众路线亦有其深厚的理论根基。它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具体化,而群众史观又深深地扎根于唯物史观及科学实践观之中。 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群众路线的理论根基及历史演进

我们知道,群众史观是与英雄史观相对的一种观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恰恰是在对英雄史观的批判中阐发其群众史观的。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为,历史并非个别英雄人物创造的,人民群众乃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性作用。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类社会的全部财富(既包括物质财富,也包括精神财富)归根结底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进一步认为,在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中,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起着制约作用。对此,马克思这样说道:“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些均是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性表述。正是因为马克思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入手,着力分析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与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之间的关系,将人民群众与物质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找到了物质生产的真正主体,进而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并以此为依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动力,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恩格斯将其与剩余价值学说一道称作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正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所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应该说,恩格斯对马克思的上述评价是比较准确、比较公允的。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群众路线是群众史观的具体化,而群众史观又是深深扎根在科学实践观和唯物史观之中的。可见,群众路线的理论根基确实非常深厚。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