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政治外交论文

欠发达地区产业平衡发展与包容性增长研究

编辑:

2013-12-17


   欠发达地区实现产业平衡发展的途径分析
   欠发达地区实现产业平衡发展,通常会考虑从东部发达地区汲取经验,但这里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即为什么某些产业在发达地区的发展能够取得成功,而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却成效甚微?解决了这一问题,才能使欠发达地区产业平衡发展实践迈向成功。这需要结合欠发达地区实际,并与发达地区进行比较得出答案。
   (一)影响欠发达地区产业平衡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影响欠发达地区产业平衡发展的因素很多,但追根溯源,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是要素流动机制、市场经济制度两个基础性因素,这也是回答上面问题的关键。
   1.要素流动机制不顺畅
   由于要素的流动、溢出效应的发挥,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的相对价格差异使得发达地区的产品、产业加工环节会有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激励。这种互动效应使得欠发达地区获得了产业、产品转移的效益。因此,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从长远来看是有可能消除差距并实现区域平衡增长,条件之一就是原材料、资金、人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产业部门之间也具有类似过程,要素资源在产业各部门之间的自由流动有利于减少部门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现象,实现产业平衡发展。但是对于广大欠发达地区来说,要素自由流动的机制尚未形成,突出的表现在于:欠发达地区区域市场分割现象严重、产业间要素流动不顺畅、对外开放水平低。随之而来的情况是,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加剧,产业结构失衡,甚至部分地区产业畸形发展,沦为发达地区原材料基地,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2.市场经济制度不健全
   市场经济制度不健全、市场化水平低是欠发达地区的另一基本特征,也是产业平衡发展的另一限制性因素。欠发达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较大潜力,但一般受历史、观念等条件的限制和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影响,市场经济制度不健全、制度扭曲现象较严重。如市场经济配套改革落后,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发育缓慢,信用体系不健全;政府直接干预市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民营经济不活跃,存在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市场经济观念比较薄弱,小农意识还比较浓。
   (二)欠发达地区实现产业平衡发展的主要途径
   1.消除区域和产业壁垒,促进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
   打破区域间和产业间壁垒可以有效实现要素自由流动,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打破区域和产业间壁垒的有效途径。在城市化加速的过程中,打破区域和产业壁垒,使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按照市场力量优化配置,有利于促进城乡产业平衡发展。欠发达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略显滞后的现状说明了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新型工业化建设的背景下更要注重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而实现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就是要促进要素资源在这些产业部门中的自由流动。城市化进程中城乡之间劳动力、资金、土地等要素大规模流动是市场规律的必然,这种流动有利于提高生产要素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整体配置效率,加快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产业平衡发展。
   2.加快欠发达地区产业部门的市场化改革,减少制度扭曲

   从我国发达地区实践经验中可以看出,经历过市场化改革而基本已实现有效竞争的制造业部门发展势头迅猛,但农业部门以及仍处于严格管制的能源部门、公共交通、卫生医疗、公共服务设施等服务业部门已成为经济增长的短板。高市场化部门与低市场化部门之间发展的扭曲是造成产业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情况同样如此。因此,要实现欠发达地区产业平衡发展,加快产业部门特别是服务业部门的市场化改革,减少制度扭曲是重要前提条件。欠发达地区第三产业部门发展滞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完善制度保障所引起的,这与经历多年改革实践的工业部门良好发展的形势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下一阶段在第三产业部门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减少制度扭曲是实现产业平衡发展的必由之路。寻求欠发达地区产业部门市场化改革的路径,关键是实现市场主导与政府宏观调控的结合。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市场化改革步伐是与转变政府经济职能相一致的,如逐步简化政府在经济领域的审批手续,缩小政府对经济过程参与的范围和程度,严格规范政府财政支出范围和数额,提高工作人员办事效率,进一步透明并简化对中小企业的征税过程,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这都是促进欠发达地区市场化改革的可选措施。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