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人口问题论文

流动女性的婚姻质量论文

编辑:sx_yangk

2015-10-15

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结构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从农村向城市流入的人口规模逐渐扩大,流动人口在城市中也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流动女性的婚姻质量

占据总人口半数的女性人口在流动大潮中也占据了总流动人口的几乎半壁江山,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6年末全国总流动人口为13181万人[1],占全国总人口的10%,而其中女性流动人口数量达到6063万人。婚姻关系作为人与人之间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其稳定与和谐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一部分,婚姻质量则是婚姻稳定与和谐的重要预测指标,因而研究婚姻质量对促进婚姻稳定与社会和谐有着积极的意义。流动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后,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环境等都发生了变化,其婚姻关系是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其婚姻关系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自己家庭的幸福与城市社会的稳定。同时从性别来说,婚姻的成功与失败对女性历来有着比男性更大的影响,因而研究流动女性婚姻稳定的重要预测指标婚姻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文献回顾

西方关于流动人口的研究可以说历史较长、也有较丰富的成果,形成了人口结构理论、结构同化理论、亚文化假说、社会地位分析、交换理论以及选择理论等理论流派。在中国关于流动人口以及农民工的研究近年来也成为热门话题,其研究的内容涵盖了农民工的概念和属性、群体状况、社会保障、职业流动、越轨犯罪等问题。相比之下关于流动人口的婚恋家庭方面的研究较少,且多集中在恋爱择偶以及婚育观念与行为方面,也形成再社会化、社会排斥、社会资本、社会政策等研究视角。

关于婚姻质量的研究,西方学者从上世纪20年代末对婚姻调适的讨论开始,到70年代进入学术探讨的繁荣时期,至今已有80年的发展史,其研究内容多集中在对婚姻质量的概念、统计度量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等方面。关于婚姻质量的概念,国外学者分为个人感觉学派和婚姻调适学派,个人感觉学派认为,婚姻质量是一个主观概念,指当事人对配偶及婚姻关系的态度和看法,是当事人对婚姻的主观感知质量。相反,调适学派则强调婚姻质量的客观性,认为它是夫妻之间关系的结构特征或这种特征的具体存在和统计表现,已婚者对婚姻关系的调适性质、方式、频率和效果构成了婚姻质量的基本理论内涵。随着研究的深入与发展,调试学派在其概念中加入了主观因素,发展成为混合性的概念,认为婚姻质量应该是指一对已婚夫妇对他们婚姻关系主客观的描述与评估。进而婚姻质量成为包含了婚姻互动、婚姻整合、婚姻沟通、婚姻角色关系紧张和冲突、婚姻幸福感、婚姻满意度等等的复合型概念。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