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析认知语境对手机短信人际交琉的响

2013-01-04

三、认知语境对短信息交流的影响

笔者设计了一份短信息的收集卷,分发给30位在校学生。要求每位学生如实记下10个回合的短信息(每个回合只需双方各参与一次即可),这些短消息可以是连续的,也许可以是各自独立的。然后要求每位学生在每段连续的短消息(也许是一个回合,也许是多个回合)后面根据所给出的l2个选项选择符合本次对话的项填在后面的括号中。最后得出如下结果:有60%的学生认为,即使没有看到对方的手机号码也可以直接判断出短信息的来源是哪里(选项10)。如果双方没有共有的背景知识,那么这一点便很难实现。而有43%的学生认为,是身边的环境让他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所以选择发送短信息给特定的人(选项6)。之所以会将此情此景发送给某个人,是因为短信息的发送人认为对方跟这一切是有某种关联的,或者说能引起共鸣的。从研究中我们发现,认知语境的四个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短信息的交流过程,其中尤以背景知识的影响最为突出。比较这四个方面,笔者认为背景知识是人脑中高度结构化、内在化了的知识结构,因此在短信息这种非面对面的交流中,它的作用会比较突出。总之,认知语境对短信息交流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其四个方面的影响程度却又是有差异的。那么,这四个方面在参与短信息交流的过程中是否经历了一个先后激活的过程呢?

笔者根据这一问题,设计了一份问卷,分发给另外60位在校学生。结果显示(以问卷中部分题目为例),下面这一题47.3%的受试的选项为B,也有41.8%的受试选择了D,这两个选项的选中率相当。

①x:下雨了,不能去送你,真抱歉

Y:我在车站,刚买了票,人挺多,你到时最好提前买读完这则短消息对话,你首先想到的是:

A拥挤的车站

B说话人Y并没有怪X

C下雨天对X来说送人不太方便

DY表示对X的关切下述第2题也设了两个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半数的(50.9%)受试选择了A,而第二个问题中76.4%的受试选择了C。

②x:吱吱,吱吱,你好,近来是否逮住帅气的小公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