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探析网络词语“给力”的语言学阐释

2012-12-27

 【编者按】:汉语论文栏目包括现代汉语研究述评,对比研究,语言文化社会,第二语言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书评,国外汉语。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汉语论文范文参考,以及汉语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探析网络词语“给力”的语言学阐释

[论文关键词]网络词语 给力 语言学

[论文摘要]2010年,网络上盛传“给力”这样一个词语,QQ聊天、各大论坛甚至纸质媒体也纷纷使用。网络词语“给力”来源于日和动画配音,其语义及构词特点值得进行语言学角度上的分析。网络词语的产生有其社会价值,它的发展体现了社会对于草根文化的包容。

随着互联网的进步,网络交际的日益频繁,催生了一种全新的社会方言——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随着网络的兴起和普及出现的一种语言变异现象,是适应网络媒体的言语交际方式。语言不是静止的。尤其是网络语言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因而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2010年,“给力”一词成为当之无愧的网络热门词汇。

一、词语来源

目前,互联网上对于“给力”一词的来源有着一些不同的看法。一种说法是,“给力”是中国北方的土话,表示给劲、带劲的意思。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给力”一词是从闽南话演变过来的,在闽南话、海南话中,“给力”就是很精彩、很棒的意思。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的崔健教授表示,“给力”一词在中国北方和南方的语言体系中都没有“背景”,应该只是单纯的网络流行词。

笔者注意到,在网络上还有一个名为“给力网”的网站。这个网站创立于2009年12月,到了2010年的1月,给力网注册会员超过了2000人。2010年5月世界杯期间,由于恰好能很好地表达网友看球赛时的情绪,“给力”和“不给力”迅速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喜爱和使用。2010年11月10日,由于《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给力”一词一夜之间爆红。

二、使用范围及语义分析

“给力”一词,如今已不止运用在网络中,而是变成了一种生活化的语言,甚至在日常的聊天中,人们也开始使用这个词语。经过一番汇总,其使用范围大概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报纸新闻标题

继11月10日,“给力”一次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后,12日,各地报纸也纷纷使用了这个网络热词。

1.央行给力 货币政策名义宽松实转紧缩(《重庆晨报》11月12日)

2.抗通胀工资是否能“给力”?(《成都商报》11月12日)

3.中石油“给力”五大措施力保甘肃油品供应(《西部商报》11月12日)

4.七万个亿了!财政应“给力”民生(《燕赵都市报》11月12日)

……

(二)网络交际

笔者注意到,在一个名为“给力网”的网站上,几乎每条帖子都包含有“给力”一词。比如以下几条例子。

1.给力怪象:硕士月薪竟不如保姆

3.现在买房难,房价一直在给力上涨,而我们的工资却一点都不给力,因此蜗居也成了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4.今天小编在网上看到一则《美国发现最年轻黑洞,年仅三十岁》新闻,作为一名给力的天文爱好者自然也是相当兴奋。

(三)日常口语

就像过去的一些网络用语最终会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一样,“给力”这个词语也逐渐得渗透进了当下年轻人的日常交流中。校园里,一些大学生会用“考试太不给力了”来表达自己在考试中做不出题的苦闷;球迷们在看世界杯时会对着电视屏幕大吼“西班牙太给力了”,而不是进了进了、越位一类的词语……

综合分析以上三种“给力”的使用情况,其实可以得出这个词语的两种不同的语义,这种区别在第一大类报纸新闻标题中特别明显。

第一种语义,“给力”作为形容词使用,比如新闻标题《新能源公交“不给力”故障频发?引乘客不满》,网络论坛帖子标题《给力怪象:硕士月薪竟不如保姆》,还有日常生活中“考试太不给力了”等。“给力”在这里被解释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

第二种语义,“给力”作为动词使用,比如报纸新闻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江苏公推公选给力“阳光权力”》、《为青年法官成长“给力”》等。在这里,“给力”的解释类似给予力量。所以,“给力”当动词用时可能更适合读作“jǐ lì”。

三、中式英语新词“gelivable”和“ungelivable”

伴随着“给力”一词的传播,有的网民创造出了与之相对应的英文单词,即“gelivable”和“ungelivable”。这两个网络英语新词的产生,又在互联网上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

网络英语与标准英语语法特征最鲜明的区别是其构词方法。“gelivable”和“ungelivable”采用了的中式英语构词方法。“geli”直接来源于汉语拼音,而“able”则是英语中常见的词缀,“un”则代表否定。这样一来,这两个生造词就产生了。

萨尔曼•拉什迪曾在《想象的家园》一书中写道:“我们所有的人均共享着一个观点:我们不能简单地仿照英国人使用英语的方法来使用英语;它需要为我们自己的目的来予以重铸。”荷兰ChinglishBV公司创立人和首席执行官马利厄斯•伯根表示:“汉语和英语是人类未来的两门重要语言,Chinglish网站的使命在于建立一个汉语和英语共存和互相补充的网络社区,从而促进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交流。”

四、网络词语的社会学分析及其发展趋势

语言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平衡符号系统,它巨大庞杂,具有无限的潜力和包容性。王希杰指出:“语言存在着潜在的可能的部分而且其数量之大是人们所无法想象的,比显现的那部分要多得多。它随时准备破门而出,由潜而显。”网络语言的产生,是网络日益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语言本身发展的要求。

网络热门词,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社会的晴雨表。诸如“给力”一类的网络词语,体现了社会日益开放的特征。社会大众对于新词语的接受速度越来越快,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来了更多的乐趣。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网络词语产生速度过快、数量过多的现状,也给人们的交流带来了一些困扰。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网络语言都适合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词语的发展趋势一般有三大类:一是停留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只在网聊或者某论坛使用;二是其使用范围扩大到现实生活,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三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新词所替代。

参考文献:

[1]刘海燕.网络语言[M].北京市: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

[2]刘改琳,孙莹.网络语言产生的社会原因分析研究.[J].大众文艺(理论), 2009,(13).

[3]庞秀成.翻译的文化视角与辩证思维[M].长春市: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8.01.

[4]王希杰.修辞学新论[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10.

精品学习网 汉语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