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老挝华校教师畅言如何激发国外学生学汉语兴趣

2011-02-10

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集音形义为一体,是其他表音文字所无法比拟的。对国外学生来说,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他们学习的难度可想而知。那该怎样激发国外学生课堂学习汉语的兴趣呢?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兴趣对于学习汉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兴趣,属于心理学范畴,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特殊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强烈的兴趣,就能入迷;一旦入了迷,就会以惊人的毅力钻进去忘我地学习,学习也就会收到成效。爱因斯坦说过:“教育所提供的东西,应该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艰苦的任务来负担。” 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巧妙地创设情境,通过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发兴趣。

好的开始就如一场好戏的开头,能紧紧扣住观众的心弦。教师要根据文章的不同创设有益于学生思考、学习的各类情境,将学生引入兴趣昂然的状态中,做到“课伊始而兴趣乃生”。如朱自清的《春》,用《春天在哪里?》的歌声引发学生对春天的记忆,激发学生争相把自己了解的春天讲给大家听。当再读朱自清描绘的几幅春景图时,学生个个欣喜若狂,读得朗朗上口。我知道他们被朱自清先生描绘的一幅又一幅美景深深吸引了。

二、研究探讨,传授新课,保持兴趣。

如果说导入时的兴趣是启发思维的兴奋剂,那么讲课中兴趣的保持则是掌握知识的催化剂。语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

1.引导学生读出情感。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文风不同、格调迥异的文章,教师要指导学生情感充沛地朗读,通过朗读理解课文,进入境界。比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要把作者热爱祖国,甘心献身祖国,生生死死和祖国在一起的崇高情怀朗诵出来。对文学作品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积累。

2.用不同形式讲出感情。教师首先要对教材深思熟虑,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课中。讲课时,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用问题引向深入,用演讲比赛、辩论、朗诵等形式,用表演体会人物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兴趣不减,做到“课已进行,兴趣正浓”。

在讲课中,教师要适时用问题设卡,选择提问的最佳时机,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如教学《七根火柴》,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运用映衬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文章的主人公是不是卢进勇?为什么作者花许多笔墨写卢进勇?等等。学生与老师一起积极思考,在思考讨论中,他们自然而然会领悟作者独具匠心的映衬手法。

三、总结归纳,巩固知识,延伸兴趣。

总结是画龙点睛之笔,是对知识的概括、总结和梳理。通过总结归纳,学生会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加深对已学知识的印象,从而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再配以适当的作业,就可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延伸,拓展和深化。如学完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这样总结:从书中,我们学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书中,我们欣赏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奇景;从书中,我们懂得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博大母爱;从书中,我们感受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那么你和书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请写出来。结果很多同学写出了真情。这一单元后,我还留了一个作业——收集有关读书的故事和名言,学生也非常感兴趣,有的学生甚至收集了几十条名言,达到了“课将结束,兴趣犹存”的效果。

总之,作为国外援教老师,我们应该把激发国外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发挥到极致,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让他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因此,教师应不断探求更灵活的教学方法,更新颖的教学手段,以使我们的汉语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