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新媒介生产:当代文学生产方式变革

2011-01-13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二十年间,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或媒介社会的深广发展阶段,在这一社会发展阶段,当代文学生产也发生了不亚于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中西方各不相同但同样重大的转型与变革。文化激进主义者欢欣鼓舞也好,文化保守主义者切齿痛恨也罢,一种可称之为“新媒介生产”的文学生产方式已经从传统文学生产方式中破茧而出,并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这是不以人们的喜怒与价值判断为转移的社会文化现实。清末民初,梁启超、胡适、陈独秀等适应新时代要求倡导“文学革命”,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今天,中国当代文论更应该敏锐地把握到时代发展脉搏,肩负起推动和阐释当下的文学变革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认为,与一般的物质生产和其它精神生产一样,文艺生产也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艺术生产力的发展必将促进艺术生产关系甚至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布莱希特、本雅明)。文学生产方式是把意识形态资料加工为文学文本并由狭义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组成的社会活动过程(伊格尔顿)。与此同时,文学生产方式必然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任何现实的文学生产方式中都积淀着过去文学生产方式的因子,也孕育着未来文学生产方式的萌芽(杰姆逊)。根据上述马克思主义文学生产论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把人类文明史上出现的文学生产方式顺次划分为身体媒介工具与“部落化”生产、手工工具与个体化生产、机械印刷与集体化生产、光电与大众化生产、数码与适时交互性生产等几个历史发展阶段。目前现阶段文学生产的现实状况是:机械印刷与集体化生产、光电与大众化生产、数码与适时交互性生产三种主流生产方式形成了既相互叠合又并存竞争的发展格局。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无论从生产力层次还是生产关系层次来看,上述三种文学生产方式就是分别依托印刷出版、影视媒介和计算机网络三种当代媒介(媒体)进行生产的文学生产方式。目前,这三种媒介的融合趋势进一步加强并已经实现了全面数字化。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把包含上述三种主流生产方式在内的新兴文学生产方式命名为“新媒介文学生产方式”。

在生产场态方面,数字媒介场中的文学生产是新媒介文学生产方式依托的生产场态。作为社会权力场子场域的当代数字媒介场一边受制于各种资本、权力的制约,以半自主性生产原则维持场的运作;另一方面又以强势身份将产业法则、生产程序强加给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诸种文化生产场,并与之形成交叉叠合状态。这样,从媒介生产的视角观之,当代文学生产即是数字媒介场中的文学生产,当代文学生产主流越来越被纳入媒介文化生产轨道,一种新媒介文学生产方式逐渐从传统文学生产方式中诞生了。这种新媒介文学生产方式的兴起,使当代文学生产既面临着如何保持文学自主性的挑战,也获得了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流程到文本形态等全面转型与变革的发展机遇。

在生产方式构成方面,新媒介文学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主要表现为媒介化文学生产力要素;生产关系主要表现为媒介环境、媒介技术影响下的和媒体组织的文学生产关系。与传统文学生产方式一样,新媒介文学生产方式也必然包括文学生产力与文学生产关系两大层次。文学生产力主要是由文学生产工具、文学生产符号、文学生产载体、文学生产技术和文学生产者的生产能力等几大元素合力结构而成;文学生产关系同样是文学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文学分配关系和文学交往关系形成的三维存在。在文学生产关系中的文学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上,作为当代文学生产资料中地位越来越突出的“拟态环境”或“信息环境”(李普曼)只能归有经济和文化行为能力进入媒介场的阶层所有;文学分配关系中的生产者的地位分配主要由生产者在媒介场中所处的位置决定;文学分配关系中的产品分配主要按个体在场域中占有的资本、使用的媒介工具与媒介技术情况进行;在文学交往关系上,策划者、作者、传播者、批评家、消费者等交往主体即是媒介场中的个体行动者,而当代媒介、媒体构成了上述主体间和生产活动间共时性和历时性交往的平台和活动组织者,与此同时,不同类型媒介为载体的交往活动往往会形成不同的交往模式。

在生产流程方面,新媒介文学生产方式主要体现为不同媒介生产线上以技术化为特征的生产过程。这里的文学生产流程典型的完整过程一般由策划、创意、写作、制作、包装、运营、传播、再生产(改编)、消费、反馈等环节组成的动态循环。主要展开为环节不同的印刷型媒介生产、播放型媒介生产和交互型媒介生产三种具体流程类型。程序化、模式化、复制性等技术化构成了媒介文学生产流程的主要特征。以上流程在郭敬明的青春文学生产、《指环王》三部曲电影文学生产、盛大网络文学生产三个个案中具有生动体现。

在生产产品方面,新媒介文学生产方式的产品形态亦即上述不同媒介生产线上的物化产品可称为“媒介文本”。“媒介文本”不是传统意义上单一凝固化的文学作品。而是在不同生产阶段表现为策划者的文本、作者的文本、传播者的文本、消费者的文本等不同物化形态。静止地看,这些不同阶段的不同文本都具有不同的层次结构或存在方式。就最终的消费者的文本而言,由于出自不同媒介生产线而体现为三类不同形态:一是由印刷载体、语言符号、意象(意境)、意蕴等层次结构而成的纸媒文学文本;二是由影视载体、影音、语言多媒体符号、意象(意境)、意蕴等层次结构而成的电子文学文本;三是以“比特”为载体媒介承托的多个言(符号媒介)、象、意结构不断纵向延展的立体化网络超文本。

以上笔者粗略描述了当代媒介社会中新兴的新媒介文学生产方式的大致轮廓,旨在引出这一重要研究课题。目前中国当代的文学生产关系与当代科技文化为文学生产力发展提供的可能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矛盾。新媒介文学生产方式研究课题的提出,可以构成调整中国当代文学生产关系、解决文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进一步解放文学生产力的理论探索。在文学生产论方面,这一课题关于当代信息社会、媒介社会中的文学生产方式的切实研究,必将矫正传统马克思主义文学生产论滞后于当代社会现实的情况,促进当代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生产论的新发展和新开拓。笔者也相信,这一课题的提出与研究也会对亟需获得突破性进展的中国当代文艺学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关于“新媒介文学生产方式”的理论建构,也必然构成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当代文艺学建设的新课题和新成果。

下一篇:文学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