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10世纪中亚通往中国之路

2013-04-01

【摘要】:历史,一是指过去事实的记载;二是指已过去的事实;三是指经历,底细;四是指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沿革,来历;五是指以过去的经历和事迹的痕迹;六是指历史学科。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历史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公元8─10世纪,中亚通往中国之路与玄奘西行时有所不同。而且,中亚九姓胡东来之路,与汉人西行东还之路也有所不同。阿拉伯──伊斯兰舆地文献和《新唐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述了这个时期中西陆路交通路线的变化。这些记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时期中亚九姓胡与唐朝的交往的途径及其相互认识。

一、阿拉伯──伊斯兰舆地文献之记述

公元8—10世纪,中亚到中国的道路起于呼罗珊的木鹿(Merv,又译作谋夫)。这条道路又称大呼罗珊路。阿拉伯地理学家伊本·胡尔达兹比赫(Ibn Khordadhbeh,或作Khurradadhbih)、古达玛(Qudamah)等详细记述了这条道路的走向。即:

从谋夫至阿穆勒(Amal,有36法尔萨赫路程;1法尔萨赫约合6.24公里),渡过乌浒水(阿姆河),到布哈拉(阿穆勒到布哈拉路程,伊本·胡尔达兹比赫说有19法尔萨赫,古达玛称有22.5法尔萨赫),[1] 顺“王道”经库克(K?k,距布哈拉10法尔萨赫)至撒马尔罕(伊本·胡尔达兹比赫云,布哈拉至撒马尔罕39法尔萨赫;古达玛说,两地相距37法尔萨赫),[2] 再东至位于荒野(沙漠)中的扎敏(Zam?n,17法尔萨赫);从扎敏道分两叉,一条通向石国(赭时)、突厥,另一条通向拔汗那。

通石国之路从扎敏出发,渡赭时(石国)河、“突厥河”至赭时(即石国,今塔什干)。撒马尔罕至石国42法尔萨赫,扎敏至石国25法尔萨赫。从石国至银矿(即伊腊克[Ilaq]和比良坎克[Bilankank]两地)7法尔萨赫,再至铁门(Bab al-Had?d, 2/3法尔萨赫),至库巴勒(Kubal,2法尔萨赫),[3] 再至鹤尔凯尔德(Gharkard,6法尔萨赫)、白水城(Isb?jab,4法尔萨赫),然后经沙拉布(Sharab,4法尔萨赫)、白都贺开特(Bad?khkat,5法尔萨赫)、台姆塔吉(Tamtaj, 4法尔萨赫)到艾巴尔伽介(Abarjaj, 即千泉? 4法尔萨赫),过“河上旅馆”(Manzil ‘ala?al-Nahr, 6法尔萨赫),渡白尔库阿布河至久维克特(Juw?kt, 5法尔萨赫),再到怛逻斯(Taraz, 3法尔萨赫)。[4] 从石国至怛逻斯凡50 .7法尔萨赫,约合316公里;从白水城至怛逻斯计31法尔萨赫,[5] 约合193.4公里。

上述诸地,千泉是疑问之处。千泉,伊本·胡尔达兹比赫记为Abarjaj,他称此地有丘冈,环丘冒出水泉千眼,汇为东流之河;人们在此地猎取黑雉。此地位于怛逻斯城以西14法尔萨赫(约合175华里),在怛逻斯与白水城之间,距白水城17法尔萨赫(约212华里)。古达玛把千泉记为Barjaj;关于其方位和道里,古达玛所记与伊本·胡尔达兹比赫相同。而玄奘则云:千泉位于怛逻斯城以东一百四十至一百五十唐里处(约合124—133华里),千泉往东四百余唐里至素叶水城(即碎叶);“千泉者,地方二百余里,南面雪山,三陲平陆。……泉池千所,故以名焉。突厥可汗每来避暑。”[6]由此可见,玄奘所记与阿拉伯地理学家的不同。

笔者认为玄奘所言千泉在在今哈萨克斯坦的梅尔克 (Merke,即阿拉伯地理著述中的M?rk?或Bark?n) 附近,与伊斯兰舆地学家所记Abarjaj(或Barjaj)不是同一地。(详见第一章第二节考辨。)梅尔克至江布尔城的实际里程,比玄奘所记千泉至逻私(怛逻斯)城里程多出167—176华里,比伊本·胡尔达兹比赫所记白尔钦至怛逻斯里程(21法尔萨赫)多38华里左右。后者所记与实际里程较为相近。

从怛逻斯又分两道:一道至库卧义开特(Kuwaykat,至此地7法尔萨赫。〈塔米姆行纪〉记为K.Wak.b,为K?mak人──即寄蔑人居留之地),[7]然后走80天至开义玛克王国(Mulk Kaymak, 即寄蔑,位于巴尔喀什湖西北方);另一道从怛逻斯至下努舍疆(Nashajan al-Sufla, 有学者将其比定为《新唐书·波斯传》之弩室羯城,又曰小石国城,《大唐西域记》作笯赤建国。因时代变迁,地域或有变动,9—10世纪该城距怛逻斯3法尔萨赫),[8] 再经开苏里巴斯(KasrīBas,  2法尔萨赫,这是一块热地,葛逻禄人在此过冬)、[9] 库勒晓伯(Kul Shawb,4法尔萨赫)、吉勒晓伯(Jil Shawb,4法尔萨赫)、俱兰村(K?lan, 4法尔萨赫)、白尔钦村(Bark?n, 4法尔萨赫。松田寿男认为,此地为古之千泉)、艾斯白拉(Asbarah,4法尔萨赫,即阿史不来城,属石国,山中产绿松石)、努兹开特(N?zkat, 8法尔萨赫)、胡兰杰瓦(Khuranjawan, 4法尔萨赫)村镇、久勒(J?l,4法尔萨赫,学者比定为今伏龙芝附近克留切夫废墟)、[10] 萨利赫村(Sarigh,7法尔萨赫,有学者比定为伏龙芝东33—34公里的克拉斯诺列契村边的废城),[11] 到达突骑施(Al-Tunkash?)的可汗城(Mad?nat  Khaqan, 4法尔萨赫。古达玛称此地为突厥可汗村),[12] 再至奈瓦契特(Nawakit,4法尔萨赫,该地位于楚河河谷上游)、[13] 库巴勒(Kubal, 3法尔萨赫,即碎叶城,故址在吉尔吉斯斯坦之托克玛克西南8—10公里的阿克·贝欣废城),[14] 然后东行至上努舍疆(即上拔塞干、八儿思罕[Barskhan]),[15] 它是中国的边界。由碎叶(库巴勒)到中国边界(上努舍疆),驼队走15天,突厥邮差仅用3天即可跑完这段路。从怛逻斯至碎叶城,全程59法尔萨赫,约合368公里。[16]

以上是伊本·胡尔达兹比赫的记述。古达玛则记述了另一条道路,即:从赭时出发,经过军营(Mu`askar, 2法尔萨赫)、鹤尔凯尔德(Gharkard,5法尔萨赫,位于沙漠中)、艾斯比沙卜(Asb?shab, 4法尔萨赫)、沙拉布(Sharab,4法尔萨赫,位于沙漠中,该地有两条大河,即Mawa 河及Y?ran河),乘小船至白杜贺开特(Bad?khkat,4法尔萨赫)、台姆塔吉(Tamtaj, 5法尔萨赫)及巴尔伽吉(Barjaj,4法尔萨赫,即千泉),再至白尔库阿布(Bark?ab)河的河上旅舍(6法尔萨赫),渡河至右岸(南岸),然后至沙窝格尔(Shawaghar,3法尔萨赫)、久维克特(Juw?kt,2法尔萨赫)及怛逻斯(2法尔萨赫)。从巴尔伽吉(千泉)至怛逻斯凡13法尔萨赫,约合81公里。从怛逻斯城可到下拔塞干(N?shajan  al-Asfal,3法尔萨赫),再到群山中的开苏里巴斯(Kasr?bas,2法尔萨赫),其地之左侧(北方)为古姆(Qumn),古姆是葛逻禄国的第一个去处,从古姆至开义玛克(Kaymak)国边界2法尔萨赫。

古达玛又记云:从开苏里巴斯经库勒晓伯(K?l  Shawb, 4法尔萨赫),至俱兰(K?lan, 4法尔萨赫,位于沙漠中,怛逻斯到此地14法尔萨赫),[17] 然后过富庶大城白尔钦(Bark?, 4法尔萨赫)至阿史不来城(Asbarab,4法尔萨赫),再至大城努兹开特(N?zkat, 8法尔萨赫)、胡兰杰瓦(Khuranjawan, 4法尔萨赫)、久勒(J?l,4法尔萨赫)、萨利赫(Sarigh, 7法尔萨赫),然后到突厥可汗村(Qaryatu Khaqan al-Turkiyyi,4法尔萨赫),[18] 过开义尔米布拉卧(Kayrmibraw, 2法尔萨赫)、奈瓦契特(Nawakit, 2法尔萨赫)大城、班吉卡 (客) 特(Banj?kt, 2法尔萨赫)镇,再至碎叶水城(2法尔萨赫)。奈瓦契特有大路通向上拔塞干(1法尔萨赫),此大路名为泽卡特(原文作鲁凯布,张广达先生据加尔迪齐书校改──引注)。碎叶水(S?yab)城乃是两个镇,一个叫“库巴勒”(Kubal), 另一个叫“萨虎尔·库巴勒”(Sagh?r  Kubal)。从萨虎尔·库巴勒到上拔塞干,驼队在有牧草和水源的路上行走15天(约75法尔萨赫──引注),突厥驿骑可用3天跑到。上拔塞干位于中国边界。[19]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精品学习网 > 论文 > 人文社科 >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