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农学论文 > 渔业论文

关于高校渔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策略

编辑:sx_houhong

2014-03-25

下文是高校渔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策略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趋势,而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具有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发明新事物和开创新领域能力或潜质的人才[1]。渔业作为我国农村经济中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重要产业,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获得了快速发展,渔业经济总量提升了108倍,渔业产值在大农业中的份额提高了50倍,水产品总产量连续20年位居世界第一[2]。在党和国家确定“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指引下,我国水产界提出了“科教兴渔”战略,2012年又积极开展“渔业科技促进年”活动,然而,随着渔业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对于创新型渔业发展和管理的专业人才需求日益迫切。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中坚力量,高度重视和充分认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各方面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3]。

1 我国高校渔业人才培养现状

1.1 培养力度亟需加大随着我国水产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水产业由过去的手工操作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水产科技和管理相关创新性人才需求比重逐步提高。但是目前我国在渔业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还存在很多结构性问题,严重制约着水产高级人才培养的健康发展。在新形势下,迫切要求调整水产学科结构、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以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1.2 水产学科专业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水产学院模式”和“综合大学模式”是我国水产学科专业定位可以借鉴的国外的两种模式,他们分别侧重水产生产中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其他学科理论及其在水产中的应用。一些水产高校和综合性大学在水产学科的定位上很不明晰,所从事的更多的工作是对国外教学模式的模仿与照搬,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快速发展的今天,一味地去模仿,而不思进取和改进,是要被时代所淘汰的[4]。这就导致我国水产学科的不健康发展,创新型培养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使得人才培养没有打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真正需要的基础,与社会对创新型水产人才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

1.3 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总体来看,受到各高校的水产学科发展的限制等原因,目前水产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专业课程设置还比较单一,开设的课程范围比较狭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不能够完全适应渔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不及时,课程设置仍然偏重于理论层面,水产科研、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方面相对不足,形成了理论性课程偏多,实务性课程较少的畸形发展局面[5]。各学校的特色性课程或精品课程建设较少,人才培养很难突出个性化特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难以立足,在教育国际化大背景下学科不能取得长足发展。

1.4 专业教材建设仍需加强,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需调整和完善

标签:渔业论文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