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耳聋儿童与普通儿童融合教育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

2011-05-24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融合教育指的是将残疾儿童和普通同龄儿童安置在同一个教室一起接受教育,它强调的是提供给特殊需要儿童正常化的而非隔离式的教育环境,在普通班级中提供所有的普通教育、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措施,如为特殊需要儿童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安排特殊教育师资、提供特殊教育资源等,使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合并为一个系统,从而促进残疾儿童接受适应其社会化发展的全人教育。

在本课题研究中,特殊需要儿童主要指耳聋儿童,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主要指耳聋儿童与普通儿童实施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选取的对象为在市特殊教育中心的幼儿园、融合部就读的耳聋儿童和普通儿童。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1、国外及港台地区研究的现状

(1)英国融合教育现状

1974年,英国为求特殊教育有所突破,特聘渥那克成立特殊教育咨议委员会,经过四年的调查,在1978年提出了著名的渥那克报告书,开启了英国融合教育政策的大门。“渥那克报告书”强调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统合,在对象界定上,提出使用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取代障碍儿童,建议用学习困难来界定各种学习异常或需要特別医疗介入的学童。在教育形态方面,改变传统固定的形态,建议在某些特定时间內针对特定儿童需要施教,并在普通学校设立资源中心。

1981年,英国的教育法案回应了1978年的渥那克报告,该法案对对特殊儿童的鉴定、评量、安置建立了新的程序。该法强调教育的提供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并寻求如何满足这些需求,而不是把学生分类安置到特殊教育机构。

1997年,英国教育暨就业部发表以追求卓越为目标的特殊教育绿皮书,它被视为是继1978年渥那克报告后最重要的跨世纪政策报告书,进一步明确了融合的相关政策。

英国自1978年的渥那克报告以来,融合即是其特殊教育的核心政策,历次的立法都很好地促进了融合教育的发展。但由于有些教育政策间的相互影响,有些地方融合教育的一些政策无法得到全部落实。

(2)美国融合教育现状

20世纪70年代,回归主流在美国兴起,主张让特殊孩子不再在隔离的特殊环境中学习,而是回归到普通班级和普通孩子一起学习,目的在于尊重特殊孩子的受教育权,使他们回归到社区,同享社区的教育资源。尽管特殊班学生在非学科时间进入普通班上课,但课程并未为其调整,特殊学生只是跟着普通学生的进度上课。1975年,美国制定残障儿童教育法,强调给特殊儿童提供特殊正常化的教育环境,而非隔离环境。1980年,美国兴起普通教育改革运动,其宗旨为尽量将轻度、中度的特殊儿童安置到普通班级,直接在普通班级中提供特殊教育服务,并减少抽离教室的措施,连以前须安排在资源教室上课的特殊儿童都尽量安置在普通教室中教育。1990年开始,美国更大力推行融合教育,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合并为一个系统。所以,美国的融合教育改革力度是非常大的,已经成为特殊儿童教育的基本安置方式。

(3)台湾的融合教育现状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台湾开始倡导与推广融合教育,1996年台湾发表“中华民国身心障碍教育报告书”,正式提出并推行融合教育,1998年修正公布的身心障碍者保护法与特殊教育法,以及2002年完成修订的特殊教育法施行细则中,再次表明身心障碍学生就学零拒绝、提供就读普通班以及最少限制环境的精神。

从2003年度台湾特殊教育统计年报显示,国民教育阶段就读特殊学校的学生占3%、特殊班占17%、分散式资源班与巡回辅导班约占50%,而在普通班接受特教服务的学生约占25%,由此可知,在安置特殊学生时,多以资源班为主,资源班与普通班的安置占了七成五之多。有台湾特殊教育学者指出:“不难想像在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特殊学生会在普通班级中就读。学校与教师不能再以逃避或推托的心态来面对这样的趋势,我们不敢说学生在普通班级中是最好的,但致少我们应该尽力去做,不要一开始就否定了学生的存在与普通班价值,也不要一开始就否定了自己的能力。”

2、我国融合教育现状

我国目前还没有开展真正的融合教育研究,虽然有的特殊教育工作者提出,我国的随班就读实际上就是融合教育,但由于随班就读受到教育体制、师资、教育资源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特殊学生在普通学校往往被老师放弃,被同学歧视,从而形成了“随班就坐”、“随班混读”的现象。因此我国目前的随班就读工作,只是将特殊需要儿童安置到了普通班级,但并没有给特殊需要儿童提供特殊师资等特殊需要的服务,因此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教育。

(二)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理论价值:融合教育作为国际教育发展的方向,其已成为各国教育努力的目标,作为人口大国、教育大国,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比较落后,虽然一些特殊教育工作者对融合教育理论体系有所探讨,但比较肤浅,还只处于初步认识阶段,没有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筑适合我国特殊教育的融合教育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践价值:目前,在我国的教育领域,还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教育实践层面的研究。积极进行融合教育实践探索,是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需要。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不仅可以提升教师对融合教育的认识,提高教师从事融合教育实践的具体操作技术能力,促进教师科研素质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还可以在实践中积累融合教育经验,为我国今后更为广泛地开展融合教育研究提供借鉴,填补我国在融合教育实践研究方面的空白。同时,本课题研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为耳聋儿童享受正常化的生活,促进其社会化成长提供条件,为全国上下创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三)本课题研究预计取得的突破

1、弥补融合教育实践在我国的空白。融合教育在北美、欧洲、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比较成熟,而我国还只处于初步的理论研究层面。开展融合教育实践研究,可以弥补此项工作在我国的空白,具有重要的意义。

2、有利于形成融合教育本土理论体系与经验。融合教育在其他一些国家与地区已经有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国开展此项研究,虽然可以借鉴与吸收这些经验,但不可能完全照搬,必须结合实际,在实践中逐步总结、发展本土化的融合教育理论体系与实践经验。

3、给耳聋儿童提供了一种新的学校教育发展模式。融合教育是新生的事物,它给耳聋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更有利于耳聋儿童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化成长。

三、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要达到的目标

整体目标:通过实践研究,探索出耳聋儿童与普通儿童实施融合教育的基本理论框架与技术操作体系。

具体目标:

(1)通过实践研究,构建对耳聋儿童与普通儿童实施融合教育的基本理论框架体系(包括安置方式、教育方法、师资配置、教育评价等);

(2)通过实践研究,使耳聋儿童、普通儿童及其家长充分认识融合教育,引导耳聋儿童与普通儿童相互接纳,融洽相处,促进其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3)通过实践研究,培养一支理解融合教育,掌握融合教育理论与方法的教师队伍;

(4)通过融合教育实践,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2、需要强化的意识

强化教师对融合内涵的认识与理解;

强化聋生与普通学生之间的交往沟通意识与技巧;

强化外部环境对融合实践效果的促进等。

3、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包括:

(1)探索耳聋儿童与普通儿童实施融合教育的基本安置方式;

(2)探索对耳聋儿童与普通儿童实施融合教育的方法;

(3)开展对耳聋儿童与普通儿童相互理解与接纳的教育引导研究;

(4)探索融合教育师资、技术人员的配置与培养;

(5)耳聋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家长及教师对融合教育的认识、态度的调查研究。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的基本思路

确定课题 拟定方案 → 专家引领 论证方案 → 教育实践 实施方案

→总结反思 完善方案 → 深化实践 形成经验

即确定“耳聋儿童与普通儿童融合教育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搜集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资料,撰写课题方案;聘请有关专家,从专业角度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对课题研究进行可行性论证;确定研究对象,开展融合教育实践研究(包括培训教师,做好师资准备);定期进行反思研讨,总结教育实践中的经验与不足,调整思路,完善研究方案;进一步深化融合教育实践研究,形成可操作的、有较高推广价值的经验。

为了切实开展好融合教育实践研究,还要加强对国际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研究与借鉴,在师资配置与培养上,要考虑普通教师、聋教育专业教师、相关听力技术人员等优化组合,以及学校行政、家长的支持。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加强与国外、港澳等地融合教育学校与专家的联系、交流与合作。

2、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准备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5.9——2006.1)

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确定课题,撰写课题研究方案。本阶段主要通过对有关融合教育的书籍及网络资料进行搜集、学习、整理和分析。了解国内外融合教育的发展状况,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提出课题,并初步进行融合教育实践研究的可行性分析,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对教师进行“融合教育”的通师培训。

本阶段的成果是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6.2——2008.7)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开展课题论证、师资培训、教育实践、总结研讨等活动,辅以调查法,对师生及学生家长开展有关融合教育认识、态度等情况的调查。预期主要成果是:课题论证报告、有关调查报告、研究案例及论文、师资水平提高、学生及家长观念转变、修改后的较完善的课题研究方案、研究过程资料(教育方案、个别化教育计划、教育记录、音像资料)等。

具体步骤:

2006.2——2006.7(具体实践研究开端:走好第一步最为关键,阻力大、任务重,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协作)

1、请市、县教科所专家对课题方案进行指导,聘请课题顾问,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

2、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论证课题研究报告,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加大对参与教育实践工作教师的培训力度,做到“先培训,再实践”。

3、召开实验班学生家长会,通过开讲座,让家长了解融合教育及实施融合教育的政策保障,解除家长的顾虑;采用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学生家长和学生开展相关调查。

4、确定研究范围与对象,重新编排班级,配置师资;教师利用班会、晨会及学科教学、团体心理活动等途径,引导耳聋儿童与普通儿童互相接纳,彼此帮助。

5、采用行动研究法开展融合教育实践研究,定期举办融合教育实践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研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手段,总结经验,针对问题研讨对策,撰写教育案例及相关研究论文。

6、在初步进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疑难问题,邀请专家指导,改进研究操作技术。

2006.8——2008.7(实践研究纵深开展:扎实落实研究计划,不断积累,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总的研究指导思想:在通过一学期实践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实践,广泛学习,借鉴国内外有关经验,不断开展融合教育实践研究研讨活动,抓好环节,落实计划,积累经验。其中,每学期进行一次融合教育实践研究研讨会,每学期举行一次融合教育研究总结会。同时,不断邀请专家对融合教育实践研究给予指导。另外,在中国特殊教育网上开辟《融合教育论坛》栏目,促进更多的人群关注融合教育,关注融合教育实践研究,并为之展开讨论,促进融合教育实践研究深入开展。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8.8——2008.12)

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整理研究过程中积累的资料,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汇编《融合教育研究论文集》,尝试编著《耳聋儿童与普通儿童融合教育实践》,推广融合教育研究经验。准备课题结题资料,完成课题结题工作。

五、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

课题组核心成员10人,其中本科学历5人,专科学历5人。

从人员结构上:校长室成员1人主持课题研究;教科室成员1人负责研究技术指导;基层管理、研究人员2人,负责子课题的研究与实施;实验班教师4人,其中既有普通师范教育专业教师,也有特殊教育师范专业教师;言语矫治师、听力技术员各1人,保障聋童发展的特殊专业技术服务需要。以上人员结构搭配合理,能够满足融合教育实践研究的需要。

从成员学术、研究背景上:2人为江苏省特殊教育语文学科带头人,1人为市学科带头人,1人为市特殊教育学科带头人,1人为县青年名师;4人参加过江苏省特殊教育教师基本功大赛,其中一等奖2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1人,其余成员均为市特殊教育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其中1人还获县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2人曾赴加拿大、香港考察特殊教育;大多数成员多次参加过特殊教育国家级培训;2人曾赴全国各地进行特殊教育讲学;5人参加过校本教材的研究与开发;1人担任中国特殊教育网主编,1人担任中国特殊教育网编辑;2人参加过省级立项课题的研究,多人次参加市、县级课题的研究,核心组成员在国家、省、市、县级发表或获奖论文100多篇。

2、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

2005年5月至今,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购买各种国内外有关融合教育的书籍,通过网络搜集国内外有关融合教育的网络资料,并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学习、整理、分析,了解了国内外融合教育的发展状况;

(2)召开融合教育实践研究论证会,统一思想,统一认识;

(3)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融合教育实践研究的可行性分析,撰写了课题研究报告,使之成为我校开展融合教育研究工作的指导意见;

(4)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培养融合教育实践研究需要的师资,让更多的教师接触融合教育,认识融合教育,实践融合教育;

(5)召开学生家长会,进行家长培训,促进家长认识融合教育,理解聋生实现社会化发展对融合教育的需求,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6)确立融合教育实验班,开展实践研究,在实践中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切实按照融合教育的理念与操作技术进行实践研究,不断总结方法,改善融合教育实践条件,特别是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与学生之间的接纳等方面作了艰苦的努力;

(7)积极宣传融合教育,争取更多人群的认可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

(8)注意积累融合教育研究过程中的资料,促进融合教育研究工作的系统化。

3、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

有利条件

我校是全国最大的特殊教育学校之一,1998年在全国率先创办了聋健合一幼儿园,目前在校聋幼儿50余名,普通幼儿150余名。2003年又创办了聋健合一幼儿后续教育——聋健合一小学教育(即目前的融合教育部),目前共有聋生30余名,普通小学生100余名。从融合教育的安置方式上,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一部分耳聋儿童已经融入到了普通班级中去,从接纳的角度来讲,让更多的耳聋儿童融合到普通班级中去已很现实;从接受融合教育的理念上,我们已经从思想上达成了共识,认为开展融合教育研究,是站在特殊教育研究的前沿,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但意义深远,大家愿意为之付出辛勤和努力;从师资配置上,我们既有普通教育的师资,又有特殊教育的师资,还有专业的听力技术人员,基本上能够满足融合教育的需求。以上条件在其他学校很难同时具备。另外在外部环境上,学校大力支持融合教育研究,国家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融合教育,全国上下共同创建和谐社会,这都为融合教育的生根、发芽、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