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经济学 > 中国经济论文

关于我国城镇退休养老保障制度

编辑:sx_chenl

2016-10-20

本文讲述了关于我国城镇退休养老保障制度的内容,供大家参考,接下来赶快阅读下吧。

[论文摘要]伴随人口老龄化和经济转型的进程,作为社会保障核心内容的退休养老制度受到越来遗多的关注。我国的退沐养老制度经历了初始、停滞和改革三个阶段而形成了现今的以“统帐结合”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企生保险、个人储蓄为补充的多屡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城镇退休金制度福利太高的双重作用使得新制度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便是社会保障的负扭不断加重,退休金支出大幅度上升.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激烈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本文通过对退休年龄与保障水平.退休年龄与就业水平之间的关系分析.提出了以提高退休年龄来战少社会保障负荷的理论思路。

[关键词]社会保障;退休年龄;就业;保障水平

一、我国退休养老制度的沿革

在建国后的几十年里,我国城镇退休养老体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初始阶段(1949年一1966年),50年代仿照前苏联模式建立的预先扣除制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第一个阶段,这时社会保险事业由全国总工会领导、劳动部监督、人民银行管理,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相协调,是相对较为成功的制度设立;停滞阶段(1966年一1984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原有的保障制度基本被破坏,全国总工会被解散,社会统筹管理机构瘫痪,此时完全成了企业保险制度,这给目前的改革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改革阶段(1984年至今),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之初,我国仍实行原有的以企业为风险分散基本单位的退休养老制度,这一制度之所以能够得以运行基于两点:一是当时的人口年龄结构较轻,退休人口不多;二是当时尽管各个企业内部的负担率有所不同,但由于国有企业一统天下,企业的负担大小与企业本身并设有关系,这始终都是国家的事,因此当时这一制度是有效的。但是到了八十年代中期,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和我国人口年龄结掏由年轻型向老年型的转变,维持原有制度存在的两个基本条件都不存在了.这一问题开始浮上水面,并成为关系到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症结。首先,以企业为风险分散单位的退休金制度使得企业社会负担过重,而且不同职工年龄结构的企业负担不均,违反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其次,造成职工对企业的依赖思想,不利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劳动力的合理竞争与流动.对进一步的国有企业改革造成极大的障碍。经过十几年的实践,1995年,国务院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明确了新的退休养老制度的框架,开始实行“统帐结音”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补充以企业保险、个人储蓄,形成多层次的杜会养老保障体系。

二、退休金制度的现状分析

新制度的立意是非常明确的,它旨在体现公平与效率、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并重的原则,同时发挥养老功能与经济发展功能。但是新制度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不步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便是社会保障的负担不断加重,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养老负担重于其它类型经济的企业,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激励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退休金支出大幅度上升,占政府支出的比重上升速度远比其它社会保障项目快。1978年我国退休金支出为l7亿元,到1995年退休金支出己达1284亿元,仅国有经济部门中,退休金支出占政府支出的比例就由1987年的8%上升到1994年的17。6%,而同期的其它社会保障支出增长速度却要小得多。

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l、从社会角度来看,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是一个关键因素。随着我国人口总和生育率的不断下降与人口预期寿命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与之相一致.中国城镇退休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退休人口数量巨大.1978年我国退休人口只有314万,到了1995年达到3094万,l7年间以每年14%的平均速度增长,而同期劳动力的年均增长率为2.7%,导致老年人口的赡养系数迅速上升,退休金的支付压力不断加剧。

2从经济角度来看,我国城镇退休金制度的福利太高,这种高福利使得退休金在中国社会保障支出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侧。这一高福利在我国主要表现为:一是退休金工资替代率太高,我国的退休金替代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致使人均年退休金增长很快.已高于经济增长:二是退休年龄太低。在人口结构和给付水平一定的条件下.社会保险制度的负担主要取决于退休年龄。而在退休金替代率和退休年龄这两个变量中,退休年龄对我国退休金支出增长的影响更为巨大从历史数据来看,1978年的退休工资替代率是89%,1995年降到82%.1995年退休金支出为1978年支出的75。5倍,而同期的人均退休金增长仅为7.7倍.低于在职职工人均工资l4。2倍的增长率,可见这些年来影响退休金支出增长的主要原因应该归于退休年龄偏低。

在人口预期寿命、退休年龄、保障水平这几个影响退休基金的因素中,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保障水平或工资替代率是有剐性的,而通过人为地调整退休年龄来减轻社会保障的负担却是可能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改革的内容各异,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纷纷提高退休年龄。日本1995年社保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将退休年龄从60岁提高到65岁.美国的目标是将退休年龄从65岁提高到67岁,并尽量防止提前退休现象。我国政府50年代建立起来的退休制度规定退休年龄为男性60岁、女性55岁后.尽管我们对当时的退休制度进行过多次修改和讨论,但对退休年龄问题却从未给予重视,而是将其作为一个合理的事实加以接受。事实上,50年代我国人口的预期寿命男性为40岁,女性为42+3岁.而副1995年这两个指标分别为68。28岁和71。67岁,再使用50年代的退休年龄标准显然是不合理的,而且它与高替代率共同作用,其结果必然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堪重负。

三、退休年龄与就业的相互关系分析

根据国际劳工部的研究,将退休年龄由60岁提高到65岁,退休金便可以减少50%,而在我国这一问题却始终没有提到议程上来相反,随着国经济体制的转换,隐性失业显性化为了解决就业问题,我国实际的退休年龄还在下陴。四十多岁的职工就实行“内退”这已不是个别现象。人们对失业问题给予扳大的关注,但对越来越严重的低龄退休现象却视而不见,理所当然地认为老年人早点退休就能够给年轻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实,这一观点源于一种古老而错误的劳动力市场就业总量衡定假说”,按照这一说法,就业被视为有一个规模固定的总额,从而就业就变成一种“一方受益会使另方受损的比赛,它意味着多为一个人提供就业就必定会造成另一个人的失业。从西方社会中认为女性就业是造成男性失业率增加的“祸根”,到我国目前认为民工进城抢了城市居民的饭碗”等这一系列看法都是基于这一前提的事实上,现代劳动市场经济学理论中关于均衡劳动力市场的概念中最重要的含义之一便是经济中没有固定工作数量这样的东西,可就业的数量是一个变量,它取决于供给曲线、需求曲线和均衡工资率。进一步的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来自于对它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消费需求,由于劳动投人量的多少还与技术、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中的投人量和配置方式相关,因此就业量的大小仅与这些因素有相关关系.而与人口本身是无关的。一些发达国家的实践也证明了退休年龄与失业率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相关关系,70年代中期,德国、奥地利等国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允许老年劳动者早于退休年龄5年退休,大量的老年劳动力提前退出了劳动力市场.到1995年有六个国家实施了选一政策,但结果并来能如人所愿,这些国家的失业率仍居高不下。提前退休不但没有解决失业问题,反而使各国政府深感更大的退休金支付压力。从理论上来讲.退休年龄降低.导致退休盘的需求增加.反过来会推动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更有可能导致资本排斥劳动,结果会加剧失业问题。相反如果提高退休年龄,通过节约退休金的支出,反而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如果我们将现行的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按国际劳工组织的计算.仅1995年我国的退休金支出就可以节约600多亿元,按每4万元提供一个就业岗位计算,仅此一项就可以提供150多万个就业机会。

另外,失业问题不仅与就业机会相关,而且还与失业者本身的择业观念有关。在我国的实际生活中,自愿失业者的比例在30岁以下失业人口中占87%,因此老年劳动力退出市场形成的一些岗位空映年轻人也未必能够去补足,而且在退休人口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有经验且身体健康的人实现再就业.这也就是说,这部分人口不仅设有腾出工作岗位,同时还增加了社会保障的负担。

综上所述.降低退休年龄并不能够降低失业率,而且不论是对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还是经济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因此,提高我国城镇人口的退休年龄,减轻社会保障的负荷已是迫在眉睫。

以上就是关于我国城镇退休养老保障制度的内容,更多精彩请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网站。

相关推荐:

解析新疆民族产业的发展  

中国经济论文:国有林场经营的新思路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