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经济学 > 发展战略论文

2014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编辑:sx_zhangjh

2014-09-19

2014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以下是小编精心为您编辑整理的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供您参考,我们会持续更新,请留意,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精品学习网查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方案在对合肥进行区域定位与空间发展战略、合肥产业发展战略、合肥可持续发展战略三个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分问题与研究、区域与发展、用地与空间三部分对合肥未来20-50年发展思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现将其报告及有关专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摘要如下 一、面临挑战的合肥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合肥在省际乃至区际中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发展空间也面临逐渐萎缩的危险偏安一隅意恐难为。

面对这种情况合肥市必须采取积极的发展策略主动参加到城市竞争中去摒弃局限于安徽省的地域观念从更大的范围考虑合肥市的定位和发展提升合肥的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

1、区域位置尴尬 现实中令合肥倍感顺耳的“承东启西”之区位优势暂时还没有给合肥带来太多的东西。

东部地区利用其优越的区位经济条件国家的宏观政策优势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的聚集。

这种情形之下合肥甚至安徽全省与东部沿海地区在空间上的接近“不得反失”各种资源由于不断被东部沿海吸引而流失更谈不上接受东部经济辐射带动和产业扩散。

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外向度不强对外经济联系相对较少而且我国东西向的交通干道建设相对滞后因此东西向的经济联系一直不成气候。

形同“承东”理想的受阻合肥“启西”的优势也无从发挥。

既不能承东又无法启西合肥的“过渡区位优势”显得十分尴尬。

2、同周边地区差距拉大 从1991年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的平均增长速度来看合肥市增长了6.05倍南京为5.22倍武汉7.86倍杭州6.89倍济南6.34倍南昌7.56倍长沙7.13倍郑州6.66倍。

其他几座东部和中部省会城市的增长速度都远远高于合肥即便南京的增长速度低于合肥但是由于较大的经济基数同合肥之间的绝对差距还是在不断的扩大。

合肥与东部乃至中部邻近省份的省会城市相比相对位置不升反降增长速度略输一筹。

面对兄弟城市的快速发展合肥似乎变成了一座“失落的城市”在同周边省会城市的较量中处在下风。

3、经济结构调整缓慢省会城市功能降低发展空间受阻 纵观九十年代的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各个大中城市都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合肥明显被其他城市甩在了身后。

1991年各城市的二产比重都在50以上处于工业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其中合肥和南京都在60以上然而2000年大多数城市的三产比例都已经超过了二产比例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的新阶段只有合肥第二产业高于第三产业15个百分点尚未实现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产业的结构性矛盾不仅影响合肥城市发展速度制约了合肥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不利于合肥作为中心城市综合职能的完善与提高同合肥科教基地的城市地位也是不相符合的。

虽然合肥经济增长速度在全省独占鳌头2000年全市GDP增长了10.52高出第二位的铜陵1.4个百分点。

然而从全省来看合肥经济地位的提升却显得举步维艰。

不仅如此合肥在产业结构方面的滞后也制约了合肥作为中心城市的功能提升。

目前许多安徽城市出现了区外联系增长远远大过区内联系的现象比如马鞍山在社会消费等方面已经同南京形成了密切的经济联系这种联系强度远远超过了同合肥的联系。

省域周边其他大城市虎视眈眈省内其他中心城市的上升合肥作为安徽省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市场与腹地不断缩小发展空间受阻。

二、现状区域空间格局 合肥是安徽省域的中心城市然而从全国经济的格局来看合肥却又处在我国几个经济核心地带的边缘。

首先从经济区来看合肥是上海的二级经济影响区同时也受到武汉经济区的影响却又没有与两者中的任何一个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建立起足够密切的经济联系其次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一部分合肥又不属于沿江产业轴带在很大程度上被排斥在了沿江城市经济产业的联系之外最后随着安徽周边大城市的发展与合肥之间腹地的竞争日趋激烈如果这种趋势延续下去最终合肥也许就会成为几大城市经济圈边缘的次级区域中心城市。

quot大边缘小中心quot可以说是合肥目前在经济格局中地位的真实写照。

1、合肥与长江三角洲——迎接“西扩” 随着经济发展与产业演化长江三角洲腹地的拓展势在必然。

合肥为西扩所涵盖并且是西扩地域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由于皖中地区乃至长江三角洲北翼西段尤其是前者的城市还没有得到充分发育因此长江三角洲的西扩将为这一地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必然改变这个远未发展成熟的区域内城市体系的等级、职能和空间结构。

由于距离的限制合肥在建立同长江三角洲的联系方面要应对比省内沿江城市比如芜湖、马鞍山、铜陵等更多的困难如果无法正确应对合肥在华东地区甚至安徽省的经济地位可能会被其他城市取代或者超越。

但是如果合肥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也可以将这种挑战变成机遇。

放下省会城市的架子主动接受长三角地区的辐射同其他甚至规模等级逊于自己的城市展开竞争合肥或许能够依靠西部和北部广大腹地的支持成为长江三角洲西部边缘的另一个中心城市。

2、合肥与南京——合作是首选但竞争也别无选择 合肥与南京存在着巨大的实力差距然而为了掌握自身的命运合肥别无选择只有通过竞争才能找到并且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在空间上要与南京展开城市经济腹地的竞争利用自己在传统的经济、行政关系上的优势加强辐射联系尽量避免皖中、皖东地区被南京尽收囊中的局面。

然而竞争只是合宁关系的一方面某些方面的竞争不能掩盖合肥与南京在其他方面的分工合作。

合肥不能仅仅从安徽省域的范围来考虑同南京的关系必须放宽视野从自己同长江三角洲城市包括上海、杭州、南京、苏锡常等等关系的角度以及同长江中游城市关系的角度重新定位寻求在更大范围内的合作避免与南京的正面冲突在同南京城市职能的分化中寻找到新的发展空间。

3、合肥与长江经济带——溶入其中积极作为 单从经济角度来看以合肥和芜湖为中心的皖中皖江经济区处在南京和武汉两座中心城市之间的经济低谷区虽然经济的总体规模偏小但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经济产出水平。

合肥的人均GDP和经济密度指标已经接近长江三角洲地区相对落后地区在皖中地区与沿江的芜湖、铜陵、马鞍山等城市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长江中下游的一个城镇相对密集区发挥着次级中心城市的作用。

合肥属于长江经济带的边缘地带。

通过充分利用自己的边缘区位一方面参与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协作另一方面发挥极化作用扩大自己在外围地区的腹地范围将这种边缘区位转变成为“门户优势”巩固提高合肥次级中心城市的地位合肥具备了成为南京和武汉之间另一个中心城市的可能。

4、合肥与省内城市——一强多极分工合作 合肥和省内其他一批规模相对较小的城市共同构成了安徽经济增长的核心这种局面可以概括为一强多极一方面合肥是省内最强大的城市另一方面合肥带动全省发展的任务只有通过和其他中心城市的分工合作才能得到实现。

在安徽省城镇等级结构中合肥、芜湖共同构成了具有全省意义第一等级两个城市在全省经济中的贡献率占到了11.3这两座城市所在的皖中和沿江地区也是安徽城市密度最大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就发展条件和趋势而言这个地区最有可能发育成为安徽的经济核心地带。

合肥应该通过同包括芜湖在内的其他增长极城市的分工协作避免安徽被省域周边中心城市瓜分的局面促进安徽向心集聚格局的出现实现辐射带动全省的目标。

三、规划区域空间关系 1、发展新动力 合肥城市的兴盛得益于政治地位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作为全省的政治中心合肥在资源利用、产业布局等各方面享有其他城市难以企及的优势国家和安徽省在合肥建设了大量的工厂从而促进了合肥的快速发展。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政手段干涉经济运行的时代已经过去行政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也逐步减弱最终真正决定城市发展的还是城市自身的禀赋条件合肥的城市发展要求它去寻找挖掘新的动力。

1、全省交通中心 合肥目前已经形成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多种运输手段的区域性交通枢纽。

作为全省公路交通的中心目前对外放射状的交通干线主要有九个方向合宁南京、合芜芜湖、合铜铜陵、合安安庆至汕头、合六六安至伊宁、合淮淮南至烟台、合蚌蚌埠、合徐徐州至北京、合界界子墩通往福州、成都。

铁路方面淮南铁路纵贯市区北联京沪线南接皖赣、宁芜及宣杭线华东第二铁路通道合肥商丘段已经开通合九铁路业已开通与京九相连“十五” 期间宁西铁路合肥——西安段即将建成通车。

同时合肥的水运条件也在不断改善机场运营能力也在逐步得到利用。

2、长江三角洲的发展辐射 长江三角洲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产业结构面临调整与转型再加上本地土地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将会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合肥改变自己的尴尬境地发挥“承东”的过渡区位优势接受发达地区产业扩散的机遇来了。

3、东西交流的“桥头堡” 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的西部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东西向交流的强化而合肥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东西国家交通干线合肥段的修建使得合肥在东西交流中的地位也将得到较大的提高这样合肥过渡区位的另一个优势“启西”也找到了发挥的时机。

不仅如此由于外国投资壁垒的逐步消失和WTO国民待遇的实施我国对外来投资的地域性政策限制会在过渡期内消除各地经济开放程度将会进一步提高合肥地处中部辐射东西的区位优势加上便宜的劳力土地资源良好的工业基础、雄厚的科技力量有可能为合肥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

4科技研发能力突出 由于国家和安徽省的投资建设合肥已经成为我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现有高等院校13所各类研究机构200多个科技人员近20万人虽然总体规模并不十分突出但是人均科技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

大量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聚集为合肥提供了雄厚的科技力量和丰富的智力资源在新的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将为合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源泉。

除此以外已经形成的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制造业省内城市在经济联系上与合肥所形成的路径依赖都是合肥不断发展的有利条件。

而且考虑到我国和安徽城市化的背景合肥这样的一个大城市已经具备了滚动发展的自我驱动和自组织能力。

5自主动力的增强 除了新的驱动因素之外合肥城市原有的竞争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作为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合肥的经济却无法从中受惠。

原因就在于合肥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成果转化机制和人才利用机制大量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人才都被东部地区所吸引而去。

如果能够在这方面实现突破无疑将会为合肥城市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

2、新关系――融入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的西扩势在必行对合肥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该不该接受而是如何接受是被动接受还是充分准备之后的主动融入甚至主动向长三角靠拢加快融合的步伐。

然而面对长江三角洲城市错综复杂的区域关系对合肥来说要着重考虑的只是两个城市上海和南京。

合肥是受到上海的直接辐射形成同上海之间直接的分工协作还是受到次级中心城市南京的辐射间接的同上海形成经济协作关系。

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苏州、无锡等苏南城市的快速成长正是受惠于这种直接的分工协作关系合肥也可以利用这种经验绕过南京直接接受上海的经济辐射同时加大吸引国外包括国内其他地区投资的力度利用外部力量来实现同南京的制衡。

虽然从空间距离上来看实现这个目标具有相当的难度可是随着芜湖公路铁路两用长江大桥的开通绕过南京的“华东第二通道”将会成为连接上海同合肥以及其他华中城市的另一条主要通道随着上海经济实力的增强向外拓展腹地的要求也不断增长在上海十五规划中已经提出要将辐射面延伸到芜湖。

合肥应当主动抓住这个机遇主动接受辐射大力促进合沪合作争取成为上海的直接腹地直接参与三角区内分工直接参与国际经济的体系之中努力争取后来居上占取有利的发展位置。

3、构建全省发展之核心 促进省内城市核心轴带的形成一方面是合肥以及沿江城市乃至全省发展的立足点另一方面也是合肥融入长江三角洲的客观要求。

促进合肥于沿江城市之间产业轴带的形成对于合肥城市的空间拓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以芜湖为核心的沿江城市带和以合肥为核心的合肥经济区对安徽具有同样重要意义以合肥和芜湖为核心的两个经济轴带在产业结构、城市功能以及交通条件上都有着相当的互补性沿江产业带是安徽重要的工业地带依托资源优势和优越的长江港口条件发展了以重型工业冶金机械、化工、建材、电器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城市专业化的水平较高。

而合肥则是以机电、轻纺等轻工业作为工业主体而且在城市信息产业的发展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而在交通上沿江城市的港口则弥补了合肥在水路运输上的先天不足合肥也可以为沿江城市群的陆上交通中转提供便利。

4、建设“大合肥” 要跳出市区做合肥形成中心市区与外围县域地区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以垂直扩散为主加强产业联系通过产业在更大范围内的布局提升和增强各县的经济实力改善其发展条件提高经济一体化程度缩小核心外围差距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模式从而优化产业布局发挥整体优势增强合肥的整体实力和辐射力形成一个包括市区和周边县域在内的 “大合肥”为合肥经济的进一步扩张奠定基础。

四、产业发展战略 1、目标与方向 优化与调整产业结构是合肥产业发展战略的重点。

合肥产业结构调整总的目标和方向是全面转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强企业和产业竞争力为目标逐步推动三次产业的全方位升级和提高。

合肥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方向是逐步走向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

合肥工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方向是坚持工业化与工业现代化紧密结合、增加总量与调整优化结构紧密结合加快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促进现有企业和产品向高附加值、集约化和高加工度方向演进发展壮大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提高工业素质。

合肥产业结构调整的另一个重点是大力发展旅游、金融保险、房地产、现代物流等新型服务业。

2、主导产业选择 由于合肥仍然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应该采取工业化和城市化并进的发展战略把汽车及工程机械、家用电器、化工及橡胶轮胎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发展把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物流、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新型服务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并从中选取一些产业作为合肥的支柱产业重点发展根据目前情况光机电一体化也应作为合肥的支柱产业重点发展。

3、产业布局优化 合肥产业布局需要调整和优化优化的方向是促进产业的集聚发展促进郊县经济的发展优化的措施是通过发展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适当集聚发展在市场化竞争的基础上促进郊县经济的发展。

产业集聚主要通过开发区的建设来实现要重点支持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合肥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此外在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合肥现代物流园区是促进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的很好措施应该加快建设进度促进物流产业的集聚发展努力把物流产业建成合肥经济重要的新兴增长点。

促进郊县经济发展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壮大合肥经济总量需要有新的发展思路和新的发展措施。

在发展思路上要从大合肥的观念出发尽早进一步调整目前的行政区划实施发展两翼、提升总量的区域发展战略积极促进肥东、肥西一体化发展促进长丰南部和市区一体化发展。

在发展措施上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结合合肥城市的区划调整大力推进肥东、肥西、长丰等地的城市化进程二是要大力调整郊县的产业结构大力推进郊县的招商引资工作建设郊县工业园区促进郊县工业快速发展三是要调整郊县第一产业的内部结构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促进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的效益四是在城市区划调整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合肥东西两翼肥东、肥西新市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合肥东西两翼新市区的投资环境引导更多的资金、技术投向合肥东西两翼新市区的开发和建设。

4、产业发展重点 1制造业――把合肥建成制造之城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

合肥要抓住发达国家、地区或先进省市产业转移的机遇把合肥建设成我国重要的“制造之城”的远景目标合肥发展制造业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先进技术制造业一是传统制造业前者如光机电一体化后者如传统的机械制造业。

前者是合肥发展制造业的重点和努力方向后者需要利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提升竞争水平。

2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点 合肥具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许多有利条件要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重点发展力求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重点突破的格局产业规模上一个新台阶期望到2005年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左右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20。

3教育产业化――经济腾飞的翅膀 合肥作为安徽省会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要采取得力措施把已有的教育资源优势转变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占领安徽教育市场辐射全国和周边省份教育市场把教育产业发展成推动合肥经济发展的新兴增长点通过教育产业的大发展为合肥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4新型服务业――现代化城市的灵魂 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等新型服务业已经成为合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合肥应该把房地产业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 5旅游业――急待闪亮的城市名片 6建设区域物流中心――省会与交通枢纽之发扬光大 5、产业发展政策 1规模与效益 合肥产业发展要走以效益带动规模壮大的路子把提高企业竞争力、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摆到突出的位置。

2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 3引资与引智并重 4中小企业的支持与企业集团的张扬 5养科技集群与新技术孵化基地 6工业园区的调整布局 合肥新的开发区建设应该实施郊县发展的战略注重郊县与城区一体化发展通过积极发展郊县工业园区迅速提高其经济实力促进合肥产业在市区和郊县产业之间合理布局真正“做大做强城市”。

要重点促进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合肥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高新区要围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围绕汽车及工程机械、化工及橡胶、家电及配件工业重点发展合肥支柱产业。

五、城市总体发展 1、时间与规模 合肥作为6320万人口大省的省会区位条件良好交通便捷城市人口将随全国城市人口总量的增长大幅度增加。

虽然合肥人口增长的具体时限难以准确把握但大幅度增长势在必然。

作为基本的判断与假设本次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主要研究合肥未来2050年发展的重大问题其城市人口总量以翻番考虑可能超越300400万人。

2、空间发展策略 1双星闪耀的区域空间格局。

合肥的发展必须立足自身放眼全省。

作为省会合肥的发展应促进安徽向心集聚格局的出现避免腹地被省域周边中心城市过多瓜分。

由于长江三角洲的西扩势在必行芜湖是合肥融入长江三角洲和长江经济带的必经之路因此合肥与芜湖的联动发展应看作是惠顾全省的合理战略举措。

合肥和芜湖所在的皖中、皖东江地区是安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

除了与芜湖联动发展外合肥还必须加强同其他沿江城市的协调合作密切联系取长补短真正发挥“合肥芜湖”双核心的组合优势增大辐射带动全省。

2高科技与制造业并举的综合经济发展模式。

形如我国中部地区大部分省会城市合肥现阶段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工业还是经济结构中的“中流砥柱”发展速度体现着整体发展的水平。

合肥这一时期一方面需要工业化和城市化并进另一方面需要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经济中心功能。

合肥提升经济中心功能的最重要的着力点有两个一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二是抓住发达国家与地区、我国先进省市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制造业把合肥建成制造之城。

3做强郊县促进“大合肥”发展。

合肥产业布局优化的方向是促进产业的集聚发展促进郊县经济的发展。

其措施是通过发展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适当集聚在市场化竞争的基础上促进郊县经济。

郊县经济发展的实质是“大合肥”发展。

从大合肥发展的观念出发我们认识到现有市区行政.

以上就是由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的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希望可以更好的帮助到您!!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