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工商管理 >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关于企业效率来源与组织形式

编辑:sx_chenl

2016-09-21

本文讲述了关于企业效率来源与组织形式的内容,供大家参考,接下来一起具体阅读下吧。

一、 引言

企业效率与企业组织形式一直是企业理论的中心研究命题之一,对企业理论的重视源自企业的有效发展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载体与原动力。钱德勒(1999)的研究显示企业效率与企业组织变革的内在一致性,但其研究的多是20世纪70年代前的企业形态。之后,大量“新企业现象”涌现,一方面,企业平均规模缩小(张永生,2003),进入“模块时代”。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企业网络出现,如外包与下包制、虚拟企业、企业集群、特许连锁经营、战略联盟、柔性生产系统及细胞式生产系统等;另一方面,企业兼并、联合使巨型规模企业不断出现。企业效率的形成与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势态,似乎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背离”。本文通过个案及其所属的历史背景为分析框架,以动态演化的视角来重新梳理企业效率形式与企业组织演化的内在逻辑,并试图对决定和影响二者间协同演进的因素和机理做出初步解释。

二、 企业效率及企业组织形式演进

1.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西方发达国家的兴起以美国的发展最为典型。因此,剖析其典型企业的发展史可窥见一斑。福特公司于1913年停止使用传统的静态组装法,代以采用生产流水线,结果使汽车制造的生产效率极大提高。其T型车的售价甚至低到260美元,使美国成为“轮子国家”。汽车工业对一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已是现代经济学的共识。福特公司的成功不在于新机器新专用设备的发明,而在于把已有生产机器设备通过传输带联结的生产流水线作业式的组织变革。这种“生产流水线制”使大规模工业制造成为最有效率的生产组织形式。“生产流水线制”的核心在于对生产工序的重新组合,而非生产链的重新分工,这种创新的排列组合使低效的静态组装法变成高效的流水线生产。同时以“五美元日薪制”激励产业工人固定在某专一生产工序上,以简单代替复杂,以专业代替全能,其结果是最大的劳动生产效率和机器设备的生产潜力的最优匹配,使得递增的投入带来更大的产出,这种规模报酬递增应理解为是企业内横向维度上的扩展(张元智,马鸣萧,2004)。

福特公司优势在于首先采用生产流水线制,大大降低了汽车的成本。同时领先的巨大销量和市场需求为其积累了大量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这当时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单一,品种单一相匹配。本质上,福特所对应的规模经济适应了当时简单的社会消费结构,较低的消费能力和较为一致的消费偏好,因此必然是最优势的企业组织形式。

然而,消费者的偏好不再满足于单一的T型车,他们希望有更多的外型,规格和豪华程度。福特公司的顺势建造更多的生产线来生产不同型号的汽车,但巨大的固定资本投入成为福特的进入壁垒。这给其竞争对手通用公司一个突破的机会,通用公司意识到,如果把生产两种不同型号的生产线合并在一起,只是把最后不同的生产工序再分开,就可以节省大量的固定资本投入,更能充分利用生产线的生产能力,达到更高的生产效率。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即范围经济,成为通用公司超过福特公司的因素之一。可见,范围经济不同于规模经济,且在企业内外环境动态演化的某些特定环节中,比规模经济有更高的效率。 一体化经济与多元化经济。随着工业发展的深入,竞争方式与竞争格局的演化,背后力量是信息,知识,技术和文化的累进与扩散所带来的消费偏好和需求结构的演化。同样,管理要素和人力资源的积累型增长使得企业开始运用现代管理方式和制度,即事业部职能型及矩阵型的出现,为企业横向扩张向纵向扩张提供了内外条件。其一表现为一体化经济。管理知识的突破与管理方式的革新被迅速引入企业内,竞争加剧及消费偏好多样化,激励企业将生产链上下游的生产单位和生产环节都纳入到独立的企业系统中,主要形态有前向、后向、侧向一体化。例如,福特公司到这个时期不仅拥有制造轮胎和各种零件的生产车间和分厂,甚至还拥有橡胶园和钢铁厂,以及供工人食用的牛奶农场。这种变化可能由于外部生产要素市场和中间产品市场的不确定引起交易成本过高,卖方垄断的广泛存在,资产专用性程度的提高,产权界定技术的缺乏等。但可以肯定在这个阶段消费者的个体化、多样化、量少易变的特征正处于演化的初期,消费结构虽发生了层次化,但是基本特征还是:大批量,多品种。此时演化出纵向一体化的企业组织形式也是必然的。其二表现为多元化经济。随着区域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电子技术与现代通讯的迅猛发展,使竞争转变到全球范围。市场扩大的结果是竞争更为激烈,专业分工在国与国之间展开,加之信息化对管理模式的影响,使得更复杂、更多元、更多结构的管理成为可能。国内市场与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同产品同产业的企业竞争愈演愈烈,因而“鸡蛋不能放在同一篮子里”的战略思想就成为多元化经济的根本动力。这种战略思想背后映射的现实就是全球化竞争的风险大于国内或区域市场的风险,由此需要一种更为有效的企业组织形式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多元化的企业组织随之出现,即企业把不相关的产品或产业纳入独立的企业组织系统中去。

3. 网络经济与模块经济。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后,丰田公司倡导了即时生产方式,即柔性生产系统,使得日本汽车工业迅猛发展,很快赶上且超过美国。柔性生产系统成功是对20世纪50年代诞生的“下包制”以革命性的网络化改造,并迎合了新时代的消费需求层次与结构。正如波特(1999)所揭示的,由于社会分工在各领域的深化,消费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与差异化,物质性转向非物质性、量少易变的动态演化过程,市场需求趋于饱和,卖方市场被买方市场取代,需求变得难以预测;同时产业技术创新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商品市场越来越不稳定。因此,不可能再有某个产业的巨大,只可能有某个产品的巨大,竞争有时也不再体现在某个产业上,只能体现在某个产品或某个环节上(洪银兴,2004)。而且,竞争方式和手段也朝竞争与合作方向发展,更重要的是“硬”要素与物质资本对企业的重要性相对下降,而“软”要素与非物质资本逐渐成为企业的竞争内核。并且,某些要素和资本也不再由单个独立的企业排他性的独有,而以网络式共享,正是以上这些要素的相互渗透协同演化,催生了一种更为有效的企业组织形式——网络经济。

竞争和消费结构的深刻变化迫使企业将生产链一体化,产业链一体化与多元化的企业组织再革新。网络经济的效率在于:单个企业只有做生产链或价值链中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环节,再以分工协作的关系联结成最优效率的生产网络。其优势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非一体化下的合作;组织间的协调;超市场的契约(刘东,2004)。另外,由于演化初始条件差异而形成的路径依赖或各区域的要素和资本的内外生比较优势不同,使网络化经济企业组织呈现出多样化的外在形式。

三、 企业效率与组织形式演进的因素分析

由上述分析可以推断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企业现代化演进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迁,即: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一体化经济与多元化经济→网络经济与模块经济。这种演进过程并不是绝对依次出现的独立过程,而是相互渗透共生的演进过程,只是不同的阶段以主要的地位或优势的形态呈现。同时,上述分析我们得出:决定这种演进历程的根本动力和关键因素有四个维度:市场竞争方式动态演化;消费结构与层次动态演化;资本与要素优势的动态演化;技术创新的动态演化。正是这四个维度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形成企业效率与组织的协同演化,就内生出这四种类型企业。笔者将这一过程总结于表1。

四、 小结

企业规模的扩大与缩小外在表现为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而它确是企业内在效率与外部约束条件的动态演化而发生的适应性变化。在物质资本决定企业生存的年代,企业只有通过规模的扩张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达到占领市场的目的;企业纵向一体化与多元化经营的动力来自消费者需求多样化与市场竞争的风险与不确定性,为了降低交易成本企业把生产链或价值链上下游的生产单位都纳入企业控制范围内;信息技术与消费者偏好个性化的出现使企业的整体效率的实现成为不可能,企业只有专注于自己擅长的生产链或价值链的一环,把没有效率的生产单位剥离出去,以动态柔性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这就是“网络经济”与“模块经济”出现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A•钱德勒.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斯蒂格勒.市场容量限制劳动分工.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张元智,马鸣箫.企业规模、规模经济与产业机群.中国工业经济,2004,(6).

以上就是关于企业效率来源与组织形式的全部内容,希望给予大家帮助。

相关推荐:

论人力资本出资问题探讨  

关于人力资本的思想性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