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谈技术经济学发展历程

2013-08-24

1.技术经济学基本范畴

今天看来,技术经济学基本范畴已经相当多了,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主要有技术、技术政策、技术措施、技术方针、技术进步、生产力布局、技术改造、经济、经济效果、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技术经济、技术经济学、投资、技术转让、时间因素等等;80年代至今又产生了价值工程、时间价值、技术创新、综合评价、现值、技术转移、技术市场、技术扩散、技术选择、内部收益率、影子价格、社会评价、可行性研究、后评价、实物期权等等。对这么多的范畴一一加以考察是没有必要的,只要考察这些基本范畴的意义在前后使用上是否发生了变化以及多数范畴出现的年代就可以了。我们先考察两个最主要的范畴——技术和经济的含义。

(1)技术。关于“技术”定义可谓五花八门,人们对这一术语的认识分歧很大,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技术经济学著作中对“技术”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看法是把“技术”的概念看作为包括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劳动方法技能等内容的总称,即技术就是生产力;第二种看法是,广义的技术包括硬技术和软技术两个方面;第三种看法认为,技术是指把科学知识、技术能力和物质手段等要素结合起来所形成的一个能够改造自然的运动系统;第四种技术泛指人类在科学实验和生产过程中认识和改造自然所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的总和。

以上关于技术的认识中,第一种看法主要存在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但至今也有不少学者仍持有类似的观点。第二种看法和第三种看法本质上是相同的,是比第一种更为广义的一种技术观。但是,仔细分析发现,人们对硬技术和软技术的理解是不同的。如徐寿波认为,硬技术是根据劳动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发展形成的各种操作技巧能力以及相应的劳动生产资料,软技术主要是根据工作经验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原理发展形成的组织和管理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的技能方法及相应的劳动资料;而傅家骥认为,体现为机器、设备、基础设施等生产条件和工作条件的物质技术称为硬技术,体现为工艺、方法、程序、信息、经验、技巧和管理能力的非物质技术称为软技术。第二、三种看法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为很多学者所采纳。第四种看法比前面几种看法还要宽泛,它主要产生于90年代,并为许多技术创新领域内的研究者所接受。

其实,迄今为止对“技术”范畴的认识可多达数百种,人们很难得出一个让多数人满意的定义。正如现代西方著名的技术思想家——拉普所说:“倘若要给技术概念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人们马上就会陷入困境。”拉普赞同尼采的“只有无历史的东西才可以下定义”的思想,认为给“技术”下一个非历史的定义是不可能的,既然技术是一种历史现象,那么只有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才能够概括出技术的概念,得出技术的本质。因此,笔者认为,在技术经济学领域中人们对技术的认识应当本着历史主义的态度,不应把“技术”视作一个永恒的范畴,但特定时期内对“技术”的含义的认识应该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在对技术经济学领域内“技术”这一最重要的范畴有个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展开这一研究领域内的研究工作。

(2)经济。关于“经济”这个名词,其含义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种含义是,经济指生产关系,比如“经济基础”、“政治经济学”这些名词中的“经济”就是这种含义;第二种含义认为,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整个过程,比如“国民经济”、“人类经济活动”等名词中的“经济”属于这一种;第三种是指一个社会或国家的国民经济的总称或它的各个部门,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等;第四种指节约,比如“经济不经济”这种说法中的“经济”就是指节约。

基于上面对“经济”范畴的认识,关于“技术经济(学)”这个名词中的“经济”的含义,在技术经济学界早期和现在的认识也是不同的。早期(这里主要指1990年以前)主要认为技术经济(学)中的“经济”主要是指节约,而现在人们的认识是除了节约外还有其他几种含义。

从上面对技术经济学两个最基本的范畴“技术”和“经济”的分析可以看出,技术经济学领域中学者们对这两个范畴尤其是“技术”的认识是不同的,并且明显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其他范畴有的出现的时间早些,有的出现的晚些;有的现在已经不怎么使用。具体说来,出现在1962年以前的主要技术经济学范畴有:劳动生产率、经济效果、技术经济、技术政策、技术措施、技术规划、技术改造、技术进步、生产力布局、时间因素、生产专业化与协作等。1963~1980年间新出现的技术经济学范畴主要有:投资回收期、投资效果系数、设备更新、企业规模、技术经济学、技术转让和综合评价等。1981~1993年间新出现的技术经济学范畴主要包括:影子价格、时间价值、现值、内部收益率、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转移、技术市场、技术选择、可行性研究、概率分析、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后评价、社会评价等等。1994年至今新出现的技术经济学范畴极少,也许高技术、实物期权等可算作新技术经济学范畴。这些范畴中,如时间因素目前已经被时间价值所替代,经济效果和投资效果系数现在也基本上很少有人再使用了。

2.技术经济学研究对象

从1981年开始,技术经济学界开始关注本学科的研究对象。沈景明等人编写的《机械工业技术经济学》一书中认为:“机械工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概括地说,就是研究机械工业技术效果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把机械工业发展的技术方面和经济方面最佳地统一起来,以取得最优的技术经济效果。”此后,技术经济学界关于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展开的长达二十年的讨论,当然主要的讨论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纵观这些讨论,可以将学者们关于技术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主要看法归纳如下。

截至目前,对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观点如下:

(1)效果论。技术经济学研究工程技术活动的经济效果或研究各种技术方案、技术政策、技术措施的经济效果,对其进行分析评价。简称“效果论”。

(2)关系论。技术经济学研究技术与经济相互关系及其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它通过对各种实践活动的技术分析、经济比较和效益评价,寻求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确定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最优经济界限。这种观点为“关系论”或“矛盾论”。

(3)因素论。技术经济学研究技术与经济诸因素的内在联系,它通过对经济效果的计算、评价,从而选择出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最佳方案。称为“因素论”。

(4)问题论。技术经济学研究生产、建设中各种技术经济问题,称为“问题论”。

(5)结合论。应该在重视技术规律和经济规律应用的前提下研究技术与经济结合规律,这才是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简称为“结合论”。

(6)增长论。认为技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最有效地利用技术资源促进经济增长规律的科学,简称增长论。

(7)系统论。认为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技术—经济—生态—社会—价值(文化)系统的要素、结构、运行、功能及其规律性。简称系统论。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说法外,还有不少关于技术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观点,其中有的人主张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上述观点中某几个的组合,如傅家骥在20世纪90年代曾主张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技术经济学是研究技术实践的经济效果,寻求提高经济效果的途径与方法的科学;第二,技术经济学是研究技术和经济的相互关系,探讨技术与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途径的科学;第三,技术经济学是研究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进而获得经济增长的科学。

效果论是技术经济学创立初期学者们的主要认识,后来又产生了关系论、因素论、问题论和结合论等。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了增长论和系统论的观点。如此多的关于技术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说法,现在看来仍然很难形成统一的认识。

2003年傅家骥等人在《技术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一书中指出:技术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应界定为三个领域、四个层次、三个方面。所谓三个领域是指技术领域中的经济活动规律、经济领域的技术发展规律及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四个层次是工程(项目)层面、企业层面、产业层面及国家层面;三个方面是指技术经济学科的基础理论、技术经济的学科方法及技术经济学科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在现实技术经济活动中的应用问题。

3.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关于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1986年8月18日,由全国技术经济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联合发起的全国技术经济学科理论方法体系学术讨论会在黑龙江省密山县召开。参加大会的代表共84人。在此次会议上,学者们对技术经济学理论基础问题展开了讨论。一种认识,技术经济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与创新自己的基本理论;另一种认识是,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生产力经济学;也有代表提出,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经济效果论。许多代表提出了新的见解:如提出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增长理论、扩大再生产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节约时间理论、有限资源的最优利用理论。甚至有的代表提出,技术经济学是交叉学科,其基本理论不仅是经济理论,也应包括工程技术理论和技术演变与技术进步理论。

事实上,从技术经济学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来看,其理论基础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随着学科内容体系的扩展不断发展变化的。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技术经济学的研究主要受“前苏联范式”的影响,其理论基础必然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经济效果理论可以视作技术经济学自身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不应视作其理论基础。至于说生产力经济学,它在80年代以前的我国还处于萌芽阶段,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那时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进入80年代后,我国改革开放的力度逐渐加大,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也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因此,作为社会科学的技术经济学,其研究必须要逐步适应这种社会实践的需要,引入国外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成为本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80年代以来,技术经济学研究受西方经济学范式的影响程度越来越深,但是仍然无法完全摆脱前苏联范式的影响,因此,可以说,改革开放以后的技术经济学,其理论基础既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又有西方经济学。至于工程技术理论和技术演变理论是否应当作为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明显,从理论基础的视角看,可以说技术经济学也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范式危机问题。

4.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技术经济学就饱受“重方法、轻理论”的批评,事实也的确如此。尽管至今出现在文章和教科书中的各种名目的技术经济学理论不下数十种,但是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可的理论却屈指可数。从各种技术经济学著作的内容来看,对技术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不少著作根本没有提到任何理论,直接将技术经济学当作一种经济评价方法或工具来看待;二是即使谈到所谓的技术经济学理论,在叫法上也给人以凌乱的感觉,从引用的数量上看,得到公认的技术经济学理论似乎只有技术经济比较原理;三是自主创新的技术经济理论太少,只有经济效果原理、技术经济比较理论等可以认为是我国学者提出来的。其他理论如技术进步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基本上是从国外相关学科中引进的。

如何看待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现状呢?我们认为,作为一门经济科学,技术经济学应当具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说技术经济学没有自己的理论未免有失偏颇,但是,站在范式的角度从目前技术经济学研究现状看,技术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并没有形成。

以上从四个方面考察了技术经济学范式的变迁过程,尽管这还不能说是一个全面的考察,但也已经能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技术经济学范式的变化。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目前技术经济学研究并不存在某个占优势地位的范式,以至于它能吸引大多数这一领域的研究人员按照这一范式来开展研究。因此,从范式的角度说,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技术经济学目前还未进入库恩所说的常规科学时期,换句话说,技术经济学还不是一门成熟的经济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