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财政税收 > 国债研究论文

论公债对总需求的影响2014年

编辑:

2014-02-17

表2 公债余额一收入比率国际比较

年度/国家 意大利 日本 加拿大 美国 法国 英国 15个重债发展中国家 中国

1981 61.0 57.0 45.1 37.2 36.4 54.5 8.7 1.12

1982 66.3 61.1 50.1 41.1 40.1 53.2 11.7 1.97

1983 71.9 66.9 56.1 44.2 41.4 53.4 12.6 2.58

1984 77.1 68.4 58.8 45.2 43.8 54.8 14.2 2.97

1985 84.0 69.0 64.6 48.3 45.4 53.3 14.9 3.26

1986 88.5 72.8 68.6 51.1 45.4 52.0 15.8 3.68

1987 92.7 75.5 68.8 51.6 47.5 49.6 15.9 4.57

1988 95.0 73.0 68.2 51.5 47.2 44.9 16.4 5.91

1989               7.62

1990               6.79

1991               7.24

1992               8.28

1993               9.31

说明:表中15个重债发展中国家包括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哥伦比亚、科特迪瓦、厄瓜多尔、墨西哥、摩洛哥、尼日利亚、秘鲁、菲律宾、乌拉圭、委内瑞拉和前南斯拉夫。

资料来源:帕伯罗·E·圭多提和义摩汉·s·库莫,1993,(负债国家的国内公共债务),中国金融出版社,第24—25页;有关中国的数据,是笔者根据有关资料计算而得。

第二,80年代,我国公债的构成主体主要是居民个人,在公债利率高于同期储蓄利率特别是发行保值公债以来,数额在迅速提高的不征税的公债利息所得直接增加了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从我国对个人购买公债开始还本付息的1987一1991年,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年增长率在15%左右,边际消费倾向在0.8左右。也就是说,在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额中,大致有80%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可见,公债利息的偿付刺激了总需求增加。

第三,政府购买支出(或称消耗性支出)是社会总需求的直接构成因素,而购买性支出的资金来源之一是公债收入;政府购买性支出与新增公债收入呈同步增长,且新增公债收入占购买性支出的比率不断提高:1981年是4.72%,豆1992年提高到13.64%,近两年的提高幅度更大。特别是自1990年以来,我国进入偿债高峰,公债收入急剧增加。当然,新增公债收入中有一部分不直接增加购买性支出和总需求,因为1990年以来,我国公债的还本付息支出的资金来源几乎全部来源于举借新债。如果把偿还旧债的那部分新增公债收入扣除,纯粹用于购买性支出的公债收入的比率依然年年提高(如表3所示)。

表3 政府购买性支出与新增公债收入(亿元,%)

年度 购买支出 公债收入 偿还内债本息 新增公债收入占支出比率

金额 增长率 金额 增长率

1990 2925.96 14.98 196.99 -12.02 113.75 2.84

1991 3125.66 6.83 281.00 42.65 156.69 3.98

1992 3563.04 13.99 486.11 73.99 342.42 4.03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3)有关数据计算而得。

第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行的公债基本上属于减税公债。自1978年以来,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尽管改革的形式与内容不尽相同,但以减税让利开道,不断扩大企业利润是共性。就是1994年实行新税制之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状况依然如初,同样是以企业留用资金量的增加和上缴国家财政量的减少为代价。从国有企业的留利额来看(见表4),1978年只有27.5亿元,1991年增加到555.4亿元(198年高达700.6亿元),13年间年均递增33.5%。从国有企业的留利率来看,1978年只有3.7%,1991年提高到65.3%(1990年曾达到86.7%),13年中年均递增34.5%。

在减税让利的改革中,除了财政支出结构进行了调整,支出规模相对缩小之外,政府收入结构发行了变化:(1)各项税收收入和企业收入的比重由1978年以前的95%以上下降到90年代初的85%左右,充分体现了减税让利政策的实施结果。(2)中央政府开始发行公债,公债余额以年均33%的速度递增,以公债收入弥补部分收入不足。(3)中央政府向中央银行透支,即以硬赤字融资。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