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教师资格

16年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命题点:艺术鉴赏

编辑:

1970-01-01

艺术修养与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涉及许多方面,尤其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大量鉴赏优秀作品的实践。艺术鉴赏的实践经验非常重要。多听音乐就能培养和提高耳朵的音乐感;多看绘画就能训练和发展眼睛的形式感;文学作品读的多了,读的熟了,也就有了比较,有了鉴别和欣赏。尤其是大量地、经常地鉴赏优秀的艺术作品,更是直接有助于人们艺术修养与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

第二,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艺术修养包括对一般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初步了解,也包括对各个艺术门类和体裁的艺术特征、美学特性和艺术语言的熟悉和了解。

第三,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文化知识水平对艺术鉴赏也有很大影响,广泛的历史、文化知识十分重要。

第四,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相应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艺术创作离不开社会生活,艺术鉴赏也同样离不开社会生活。鉴赏主体总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感受、体验和理解艺术作品的。鉴赏者的生活经验越丰富、越深刻,越有助于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

第五,美育与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美育与艺术教育作为一个独立或专门的领域,就是要通过培养与提高人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审美的理解力,从而使人们形成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美育与艺术教育不但重视培养提高鉴赏者个体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而且重视培养提高全社会群体的艺术鉴赏水平,提高广大群众的艺术鉴赏力。

命题点5:艺术鉴赏中的心理现象

艺术鉴赏作为人类一种高级、复杂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同艺术创作异常复杂的心理因素一样,

艺术鉴赏中同样蕴藏着极其奥妙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在似乎矛盾的现象中存在着~致性,在似乎偶然的现象中存在着必然性。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艺术鉴赏中的多样性与一致性、保守性与变异性等问题。

其一,艺术鉴赏中的多样性与一致性。艺术鉴赏中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它反映出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多样性。艺术之所以包括文学、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美术等许多不同的门类,正是为了满足人们在艺术鉴赏方面的多样性要求。而在每一个艺术门类中,又有许多不同的体裁和样式。如文学包括着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小说,以及许多不同层次的作品,如文学作品又可以分为儿童文学、青年文学、通俗文学、乡村文学等,并出现了相应的不同层次的文艺书刊,还出现了许多不同风格和不同题材的作品。艺术作品的多样性,正是为了满足艺术鉴赏的多样性需要。

艺术鉴赏中这种多样性和一致性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艺术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人们的鉴赏需要和审美趣味也是多种多样的,然而,艺术鉴赏的多样性中又可以发现某种一致性,一致性正是寓于多样性之中。

其二,艺术鉴赏中的保守性与变异性。所谓鉴赏心理的保守性,就是鉴赏主体审美经验中的定向期待视野,是指人们的鉴赏趣味习惯于按照某种传统的趋向进行,具体表现为鉴赏活动中,人们的种种偏好与选择,以及各种不同的欣赏方式与欣赏习惯,常常具有某种定势或趋向。这些不同的倾向和方式往往与观众的文化层次和美学修养有关,也经常带有时代与民族的共同特色。

与此同时,在人们的鉴赏心理中又存在着变异性的心理趋向。所谓鉴赏心理的变异性,就是鉴赏主体审美经验的创新期待视野,是指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和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得人们的欣赏习惯与审美趣味也随之发生变化。事实上,追求多样变化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趋向之一。好奇心和求知欲催发着鉴赏者审美心理的变异,而各种文艺思潮的更迭变易和社会生活的飞速发展,又总是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审美态度和审美理想。艺术鉴赏中的保守性和变异性都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它们表现为鉴赏主体审美经验期待视野中,定向期待与创新期待的对立统一。研究这种现象,不仅对于探索鉴赏活动中的审美心理结构十分必要,而且对艺术创作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要求艺术家既要具有探索创新的精神,又要尊重广大群众的欣赏习惯和接受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创作真正满足鉴赏的需要,艺术鉴赏反过来也进一步推动着创作不断发展。

命题点6: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一)注意

它是心理过程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审美心理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点。注意的集中性,是指把主体的全部心理要素集中到所选择的事物之上。鉴赏艺术作品,显然离不开“注意”的心理功能。艺术鉴赏的最初阶段,就需要鉴赏主体的整个心理机制进入一种特殊的审美注意或审美期待状态,从日常生活的意识状态进入到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状态之中,使主体从实用功利态度转变为审美态度。

在艺术鉴赏中,“注意”这个心理功能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作用,这就是把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理解等诸多心理要素指向并集中于某一特定的艺术作品,并且保持相当一段时间的注意稳定性。心理学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艺术鉴赏活动中多采用有意注意,使鉴赏主体得以在相对稳定的注意中,保持各种心理活动的积极运转,在艺术鉴赏中得到充分的审美享受。

(二)感知

艺术鉴赏心理是以感知为基础的,它包含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

艺术鉴赏活动的真正开始,应从感知艺术作品起。艺术作品首先是以特殊的感性形象作用于人们的感觉器官。艺术之所以区分为视觉艺术(如绘画)、听觉艺术(如音乐)和视听艺术(如电影),正是由于这些艺术门类采用了不同的艺术媒介和艺术语言,因而作用于人们不同的感觉器官。审美感知在表面上是迅速地和直觉地完成的,但它却是人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在感知的后面潜藏着鉴赏主体的全部生活经验,还有着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的积极参与。鉴赏主体以往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经验,都会对审美感知产生重要的影响。

鉴赏主体要想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水平,首先就应当逐步训练和培养自己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只有对艺术作品具有了较强的感受能力,才能真正领略到艺术美。因此,必须通过大量鉴赏艺术作品,尤其是多接触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反复感知、体验和品味,才能真正提高艺术鉴赏力。

(三)联想

联想可以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自由联想和控制联想等。联想在审美心理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联想,不仅使得艺术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而且能使感知的形象内容更加丰富深刻,从而使艺术鉴赏活动不只是停留在对艺术作品感性形式的直接感受上,而且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感性形式中蕴含的更为内在的意义。音乐欣赏中,联想这一心理活动大量存在,尤其是在鉴赏描绘性音乐时,大多都是通过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来引起鉴赏主体对相关生活形象和意境的联想。

艺术鉴赏中的联想必须以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作为依据,不能离开作品的内容和情绪。这种联想应当是在作品的启发下,针对艺术形象而进行。

(四)想象

想象是指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的基本材料是表象,但想象的表象与记忆的表象不同。艺术创作不能离开想象,艺术鉴赏离开了想象也同样无法进行。

想象可以分为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两种类型。黑格尔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别林斯基则把想象看作形象思维的中心,他们都十分强调想象在审美和艺术中的重要作用。想象的突出作用就在于创造,鉴赏者必须借助想象才能真正进入欣赏,也只有依靠想象才能充实艺术形象,完全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鉴赏。当然,艺术鉴赏活动中的想象与艺术创作活动中的想象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想象,二者都是飞跃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往来倏忽,变化无穷,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前者又必须在后者的基础上进行。鉴赏主体的想象必须以艺术作品为依据,只能在作品规定的范围和情境中驰骋想象,艺术作品对鉴赏活动的想象起着规定、引导和制约的作用。艺术鉴赏活动以再造想象为主,同时也包含有一定的创造想象。

由于想象在艺术鉴赏活动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和发挥想象力,成为人们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想象的活跃程度常与艺术鉴赏的深刻程度成为正比,它也是鉴赏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之一。对于鉴赏主体来说,生活经验愈丰富,艺术素养愈良好,文化层次愈高,想象的翅膀也就愈丰满,所得到的审美享受和审美愉悦也就愈强烈。因此,鉴赏者都应当不断地在艺术实践与生活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想象力和鉴赏力。

(五)情感

艺术鉴赏中,情感作为一种审美心理因素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强烈的情感体验,正是审美活动区别于科学活动与道德意识活动的人为显著的特点。心理学家把人所特有的复杂社会性情感称为高级情感,并划分为道德感、美感、理智感三种。情感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是对客观事物的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

标签:教师资格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