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注册建筑师考试《建筑设计》:封建社会中期的建筑发展状况一

2014-09-22 15:02:31 字体放大:  

1.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期建筑的发展状况

战国时,“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城市规模扩大是这一时期的特点。战国七雄各国的都城都建得很大,城内人口众多、市民生活富足充实,以齐都临淄为代表。长沙出土的战国木椁,榫卯制做精细、种类多样,反映当时的木工水平已很高。在河北平山县的战国中山王曾墓中出土了一块铜板错金银的“兆域图”,注有尺寸及说明,是中国已知的最早的一幅建筑总平面图。

咸阳秦一号宫殿是一座以夯土台为核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构架建筑环绕的台榭式建筑,该建筑具有采暖、排水、冷藏、浴洗等设施,显示了战国时期的建筑成就。

2.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时期建筑的发展状况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每灭一国,就在咸阳北坂上仿建该国宫室,起到了建筑技术、艺术的交流融汇作用。秦的都城与宫殿均不遵周礼,而是在跨渭水南北的广阔地区,弥山跨谷建造许多宫殿。脍炙人口的阿房宫是秦始皇拟建的朝官前殿,《史记》曰:“先做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周驰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络樊川以为池,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把数千米以外的天然地形,组织到空间中来,这种超尺度的构图手法,气魄之大,正是秦这个伟大帝国气魄的反映。现存的阿房宫遗迹,东西一千余米,南北五百余米。

著名的秦始皇陵,陵体遗存边长350m,高度43m以上。附近常有一些建筑构件出土,包括一些有花纹的砖、瓦、石雕、青铜楣等。史书中说墓中具有天文地理、宫观百官、极尽豪华之能事。在墓东侧的“兵马俑”,享誉世界,“秦俑学” 已成专门学科。修驰道、修长城也是秦代的重要建筑活动。

3.汉(包括王莽的新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时期建筑的发展状况

汉代在渭水南岸建长安城,涵括了秦代末毁的部分宫殿。受地形限制,城市的外轮廓曲折、附会为北象北斗,南象南斗,俗称“斗城”。全城面积36平方公里,有城门12座,城内有人街九陌,五座宫城,168间里。

在汉长安城的南郊,出土了11座“礼制建筑”,为“王莽九庙”遗址。其中一座周边环水的建筑,属有土台核心的木构建筑。

汉代陵墓属土圹木椁墓,用黄肠题凑。陵侧建陵邑,迁各地豪富及前朝旧臣等来居住,名为替先帝守陵,实为强干弱枝,便于控制管理。汉代共有陵邑七座,内中居民形成一种特殊阶层,子弟多豪放行为,被称为“五陵少年”。

公元25年,东汉定都洛阳。都城内有东西二宫,两宫之间以阁道相通。文献上记载,东汉的宫室中有椒房、温室、冰室等防寒、祛暑的房屋。汉代遗存至今的地面以上建筑只有墓前的石室、石阙石象生。崖墓、石墓中的明器、画像石、画像砖、壁画以及石墓中的石制仿木构件,提供了一些汉代建筑的形象。

4.三国(公元220年~公元265年) 时期建筑的发展状况

此时期的城市代表是曹魏邺城。邺城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最初为齐桓公所置,后晋。汉献帝时曹操都于此,后赵在曹魏旧城基础上重建。城用砖砌,每百步建一楼,转角处有角楼。东魏、北齐也曾都于此。北周灭北齐时城又毁。城的面积为6.5平方公里,有中轴线,分区明确,是中国第一座轮廓方正的都城。

5.两晋、南北朝(公元265年~公元581年) 时期建筑的发展状况

此时期建筑上的大事就是佛寺、佛塔及石窟寺的出现。佛教虽于西汉末已传人中国,但直至此时期社会动荡战乱不已,百姓不堪其苦,寄希望于来世,帝王崇佛,佛教才得以大兴。文献记载,南朝佛寺有五百余所、北魏仅洛阳一地就有佛寺1367所。

北魏胡灵太后在洛阳建的永宁寺塔,是一座平面方形、九层的楼阁式木塔,高达40余丈,是中国木构建筑中最高的一座。现存的北魏河南登封嵩岳寺塔,是一座15层的密檐塔,底层平面为十二边形,以上为八边形,塔的外形轮廓呈圆和的曲线形,极为流畅优美。

石窟寺自印度传人,与中国的传统开凿崖墓技术结合,很快得到推广。敦煌的莫高窟、大同的云岗石窟与洛阳的龙门石窟,是最著名的三处。三者中,敦煌的莫高窟开凿时间最早,龙门石窟最晚。石窟中有许多反映建筑形象的石刻,如塔、屋顶、斗拱等。在河北定兴有一座北齐的义慈惠石柱、柱顶端上是一座小殿模型,有梭柱,檐口平直,屋面瓦脊,反映了当时建筑的形象。南朝陵墓以地面上的墓表及石刻辟邪较为出色。

此时期历经900余年,以汉代为高潮,至此中国建筑的木构架体系、院落式布局的特点已基本定型。后期由于佛教哲学与艺术的传人,以及中国社会中玄学的兴起,建筑形象呈现着雄浑而带巧丽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