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城市规划师规划实务:什么是城镇化

2014-11-27 11:43:38 字体放大:  

2015年城市规划师规划实务:什么是城镇化

简单地说,城镇化是乡村变成城镇的一种复杂过程。对这一过程的理解,不同学科有很大的差别。归纳起来有社会学的、人口学的、经济学的和地理学的不同概念。

社会学家认为,城镇化是一个城市性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它意味着人们不断被吸引到城镇中,并被纳入城镇的生活组织中去,而且还意味随城镇发展而出现的城镇生活方式的不断强化。

人口学家认为城市性生活方式的扩大是人口向城镇集中的结果。因此,城镇化就是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种过程可能有两种方式,一是人口集中场所即城镇地区数量的增加,二是每个城镇地区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性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以非农业生产为基础的生活方式,人口向城镇集中是为了满足第二、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要而出现的。因此,他们把城镇化看成是由于经济专业化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离开农业经济向非农业活动转移并在城镇集聚的过程。

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第二、第三产业向城镇的集中就是非农业部门的经济区位向城镇的集中,人口向城镇的集中也是劳动力和消费区位向城镇的集中。这一过程包括农业区甚至未开发区形成新的城镇,以及已有城镇向外围的扩展,也包括城镇内部已有的经济区位向更集约的空间配置和更高效率的结构形态发展。

上述对城镇化的不同理解,不是互相抵触而是互相补充的关系。城镇化过程是一种影响极为深广的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它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向城镇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以及城镇景观的地域推进等人们看得见的实体的变化过程,也包括了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在城镇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并进入乡村地区,甚至包含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扩散的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前者是直接的城镇化过程,后者是间接的城镇化过程。

由于城镇化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它几乎成了整个社会科学所共有的研究对象。人口学、人类学、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规划学等都将城镇化作为自己的热门课题。在实际研究中,与城市有关联的各种问题,大如社会生产方式对城市发展现象的解释,小到城市发展结果带来的某一具体问题,都可能冠以“城镇化”的标题,内容极为庞杂。地理学更多的研究城镇化的空间现象和空间过程。以上是从横剖面上对城镇化概念的简单分析。

在纵剖面上,对城镇化也有不同的理解。国外有人把城镇化过程追溯到几千年前城镇出现的年代,分古代的城镇化和现代的城镇化。国内也有人把城市在地球上出现之日起到乡村城市化完成、城乡融合时止这样一个长过程作为城镇化过程;另一种观点认为城镇化只是工业革命以来开始的过程。作者持后一种看法。

从一个世界性过程来看,在漫长的采集和渔猎社会,人类经历过上百万年的穴居和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时期和新石器时代初期,养畜业和农业先后起源,人类才开始进入分散的乡村聚居的阶段,并长期停留在半永久的农牧业村舍形式。城市和定居农业差不多同时出现,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和3500年这段时间,人类开始进入城市生活的时代。但是直到二三百年以前,城市总的发展水平一直是很低的。即使古代也出现过有数的几个大城市,但兴衰起落很大,发展很不稳定,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这几千年的古代居民点的发展史,与其说是城镇化的历史的一部分,不如说是乡村居民点扩展、发展、完善的过程,即乡村化的过程。

只是到了18世纪后半叶工业革命开始以后,现代工业从手工业和农业分化出来,才开始了二、三产业和人口向城镇稳定的、持续不断的和急剧集中的世界性过程。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城镇,作为这种先进生产力的组织形式也得到迅猛发展,逐渐成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导力量。马克思曾经做过这样的概括:“古典古代的历史是城市的历史,不过这是以土地财产和农业为基础的城市;亚细亚的历史是城市和乡村无差别的统一(真正的大城市在这里只能干脆看作王公的营垒,看作真正的经济结构上的赘疣),中世纪(日耳曼时代)是从乡村这个历史的舞台出发的,然后,它的进一步发展是在城市和乡村的对立中进行的;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而不象在古代那样,是城市乡村化。”①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漫长的古代城市的历史以土地财产和农业为基础,在整个社会经济中不占统治地位,本质上不过是乡村的一部分。

赋予“城镇化”这一专门术语以特定时代、特定规律的内涵界定,也许比把它推广延伸,等同于人类城市发展过程的概念要科学一点。

如果城镇化只是工业革命以后的一种世界性现象,接着就产生了这一概念的社会属性问题。有人认为城镇化是资本主义社会下城乡对立的产物,是和社会主义制度不相容的。社会主义要缩小城乡差别,以便最后消灭城乡差别,当然不能走城镇化的道路。有人则认为城镇化是近现代人类社会的共同过程,社会主义制度下也不例外。至于更久远的未来,城镇化的前途则另当别论。笔者持后一种见解。

正象城市是分工的产物,它虽然出现在奴隶社会,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也需要城市一样,城镇化是现代工业和技术进步的产物,它虽然开始于资本主义,却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现象。列宁很早就密切注视着欧美各国和俄国的城镇化现象。他指出“城市人口(一般地说是工业人口)由于农村人口减少而增加,不是目前的现象,而且正是反映了资本主义规律的普遍现象。这个规律的理论基础,……第一,在于社会分工的发展使愈来愈多的工业部门脱离了原始农业;第二,耕种一定面积的土地所需的可变资本一般地说是减少了。”①列宁说这话时,还没有社会主义国家。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分工的发展也要促使愈来愈多的人脱离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投入单位面积耕地的活劳动也要逐步减少。城镇化规律的两个理论基础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同样存在。列宁在批评某些伤感的浪漫主义者斥责城镇化现象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某种缺点时明确指出:“如果城市的优势是必然的,那么只有把居民吸收到城市去,才能削弱(正如历史所证明的,也确实在削弱)这种优势的片面性。如果城市必然使自己跃居特权地位,使乡村变成从属的、落后的、无助的、闭塞的,那么只有农村居民流入城市,只有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混合和融合起来,才能提高乡村居民,使其摆脱孤立无援的地位。”②列宁以后的世界各国包括非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也雄辩地证明了城镇化是当代世界的历史性潮流。

综合上面的见解,可以说城镇化的实质含义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了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的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镇性状转化或强化的过程。

相关推荐:

2014年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原理》考点辅导10

2014年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原理》考点辅导9

<--注册城市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