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济

索引

大规模生产导致的经济效益简称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是指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事实。

规模经济定义

大规模生产导致的经济效益简称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是指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事实。规模经济是由于一定的产量范围内,固定成本可以认为变化不大,那么新增的产品就可以分担更多的固定成本,从而使总成本下降。

人们根据生产力因素数量组合方式变化规律的要求,自觉地选择和控制生产规模,求得生产量的增加和成本的降低,而取得的最佳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或生产力规模的经济性,就是确定最佳生产规模的问题。

规模经济包括部门规模经济、城市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在西方经济学里,规模经济主要用来研究企业经济。但作为生产力经济学的重要范畴,规模经济的含义则更为广泛,它包括从宏观到微观的能获得经济利益的各个层次的经济规模。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的分类

规模经济的分类方法很多,例如按规模经济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和聚集规模经济。其中,聚集规模经济是指生产的产品虽然不同,但在某一环节却有共同指向的多个工厂、多家企业聚集而产生的某些经济效益。严格来说,这种聚集规模经济本身也是一种外部经济效益。

关于规模经济的形成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对应的是西方经济学家所说的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的原因

1、专业化,从亚当·斯密的著作开始,人们认识到分工可以提高效率。规模越大的企业,其分工也必然是更详细的;(但是根据杨小凯所述,亚当斯密强调的是分工而非规模,规模经济来自于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与斯密的古典经济学是相互矛盾的论述。同时,并没有说规模越大,分工越详细的道理。阿林·杨格(Allyn Young)争辩道,”如果只观察一个个别企业或一个特定行业规模变化的效果,则递增报酬的实现机制就不能被充分了解,因为累进的行业分工和专业化是递增报酬实现过程的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2、学习效应,随着产量的增加,工人可以使熟练程度增加,提供效率;

3、可以有效地承担研发费用等;

4、运输、等购原材料等方面存在的经济性;

5、价格谈判上的强势地位。

规模经济的主要类型

主要有3种类型:

1、内部规模经济。指一经济实体在规模变化时由自己内部所引起的 收益增加;

2、外部规模经济。指整个行业(生产部门)规模变化而使个别经济实体的收益增加。如:行业规模扩大后,可降低整个行业内各公司、企业的生产成本,使之获得相应收益。

3、结构规模经济。各种不同规模经济实体之间的联系和配比,形成一定的规模结构经济:企业规模结构、经济联合体规模结构、城乡规模结构等。

制约规模经济的因素

制约规模经济的因素主要有:

1、自然条件,如石油储量决定油田规模;

2、物质技术装备,如化工设备和装置能力影响化工企业的规模;

3、社会经济条件,如资金、市场、劳力、运输、专业化协作对企业规模的影响;

4、社会政治历史条件等。

在经济实体规模扩大时,产量的增加小于投入要素的增加比例,收益递减,就是规模不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生产经营者总是追求规模经济,避免规模不经济。追求规模经济、研究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合理规模及其制约因素和各种不同经济规模之间相互联系和配比,揭示经济规模结构的发展趋势,寻求建立最佳规模结构的主要原则和对策,对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规模经济的确定方法

规模经济是通过扩大规模来表现的,经过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使企业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企业的规模经济应通过对企业规模的分析,确定它的最佳经济规模,按照这个经济规模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以使企业获得最高经济效益。经济规模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对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从而使企业获得济效益的生产能力。当经济效益达到最佳状态时所对应的经济规模,就规模经济。确定企业最佳经济效益的方法很多,下面介绍几种日常的方法。

1、会计分析计算法

会计法是对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不同规模的成本、或不同规模企业同一时期的成本、利润的对比分析,从而确定企业规模经济的方法。会计法包括多种具体方法,常用的方法有:

(l)短期成本法

短期成本法是指在现有企业扩建前的短期内,只调整原材料和劳动力等的投人量(而不调整固定资产的投人量),与其各种产出量相对应的成本。短期成本法实际上是以盈亏平衡分析法为基础,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要将短期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利润为零时的产量定为起始规模,利润最大时所对应的产量称为最佳经济规模。

(2)最小总费用法

最小总费用法是指通过制定各种可行的年产量方案,并分析计算出各种方案的总费用,然后对各方案总费用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其中总费用最小的年产量方案,就是最佳的经济规模。这种方法的数学表达式如下:

F(Q)=C(Q)+S(Q)+I(Q)*E(d)

式中F(Q):年产量为Q的总费用;

C(Q):年产量为Q的生产成本;

S(Q):全部产品运到消费者手中的费用

I(Q):新建、改扩建企业所需的全部投资;

E(d):投资效果系数。

上述公式表明,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达到年产量为Q的经济规模所需支付的年总费用,它包括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的支付、在标准投资回收期内每年应分摊的基本建设投资和贷款利息。

(3)最小费用函数法

最小费用函数法是依据企业的经济规模,受到企业内部和外部因素,以及内外部关连因素影响和制约的客观规律,而建立的数学表达式:

F(Q)=V(Q)+D(Q)+G(Q)

式中F(Q):单位产品总费用函数;

V(Q):单位产品企业内部费用函数;

D(Q):单位产品企业外部费用函数;

G(Q):单位产品企业内部与外部关连费用函数。

运用规划论方法对上式求解得到变量Q,从而得到优化后的企业年产量Q值,即

获得企业最佳经济效益所对应的经济规模(企业的规模经济)。求解企业最佳经济规模的具体方法是,当费用函数方程参数量已知的条件下,求最优解有两种情况:

①费用函数为无约束条件时,对费用函数求导,并令F‘(Q)=0,即求出企业的最佳规模Q值。

②总费用函数为有约束条件时,即在一定条件下求极小值,这时要运用规划论来解,通常情况是建立表达式F(Q)结构关系的三个函数与一组约束不等式,便可运用规划论方法求解出变量Q值。通常情况下,上述函数和不等式具有非线性,需用非线性规划方法求解。

(4)成本函数法

成本函数法是指在产出一定的条件下,对投人要素进行优化配置时,将会实现生产成本最小的目标。它的数学表达式:

minC(Q)=PK?K+PL?L

式中C(Q):成本函数;

K:投人的资金;

L:投人的劳动;

PK:投入资金K的价格;

PL:投入劳动L的价;

利用数学优化方法,在满足一定生产函数关系的产出水平上可以找到成本函数C(Q)的极小点;把不同产出水平上许多这样的优化点连接起来得到长期成本曲线;利用曲线拟合技术,选用适当的函数对曲线拟合,得到了既描述生产过程的内在联系,又反映了产出与成本相互关系的长期成本函数。这种方法能最近似地反映理论成本曲线,由此得出的企业经济规模具有适用价值。

2、工程法

工程法是依据生产技术及工艺特点,在生产能力平衡的前提条件下,综合考虑成本、运输、投资三项费用来确定企业的起始规模和最佳规模。具体操作时需列出若干可行方案。分别计算各个方案的三项费用,从中选出计算费用最小的方案为合理方案,该方案所对应的生产能力则称为企业的最佳经济规模。

上述各种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有一定的适用价值,由于经济规模受多种因素制约,因此,上述各种方法都有局限性。其中短期成本法,它是一种静态分析法,而且只能适用于短期经济活动分析,所以适用性较差;最小总费用法和最小费用函数法,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费用受多种因素影响,因而客观上找到稳定而准确的数据是很困难的,所以建立准确费用函数同样是困难的,因此由它确定的经济规模也不会十分准确,只能作为参考,提供一种定量方法,实际工作中要结合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后确定的经济规模可能更准确;成本函数法也是应用数学模型,描素企业中各项经济活动及其它们之间内在联系和相互制约的经济技术规律,从数学关系式的角度是科学的、有价值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复杂而微妙的过程,数学模型是不可能准确描素复杂的生产经营过程的。因此成本函数法也是为决

策者提供一种具有参考价值的定量分析方法。工程法是从生产能力平衡的角度出发,以设备负荷率(或设备利用率)为依据来确定企业的经济规模,这种方法是根据企业的技术人员素质、管理人员素质、技术工人素质、设备技术素质、管理工作素质状态,考虑到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确定的经济规模,这个规模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现状,而它不一定是效益最佳经济规模,即不一定是规模经济。在实际工作中,应结合会计法对企业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最终可以确定一个合理的经济规模,即企业的规模经济。

规模不经济

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到,规模大到一定程度将会产生规模不经济,如工厂员工过多会产生强大的工会,将会使劳工成本上升,而且规模大时管理费用也要增加。在一些行业,如高档时装,因为稀缺才贵,规模就不经济了。

所以并非规模大成本就低了。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