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皮特的经济危机理论

索引

在20世纪初,熊彼特就已看到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影响,并着手研究这一问题。可以在其《经济发展理论》第二版的最后一章《景气循环》中看到有关经济危机比较完整的论述。

熊皮特的经济危机理论概述

在20世纪初,熊彼特就已看到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影响,并着手研究这一问题。可以在其《经济发展理论》第二版的最后一章《景气循环》中看到有关经济危机比较完整的论述。熊彼特的独特性在于他将经济发展的理论与经济周期的理论相结合,体现了理论与历史的一体性。

熊彼特的危机理论,集中表述于《经济周期:资本主义过程之理论的、历史的和统计的分析》一书中。熊彼特在《经济周期》一书的序言中强调了此书的三个特点,他说:

第一,是从理论分析、历史过程和统计资料三个方面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进行分析;

第二,以创新活动为中心,对经济周期的起因和过程进行实证分析;

第三,不给出任何有关对策的建议。

熊彼特不仅用创新理论解释了经济发展,而且还用它来说明经济的周期波动。他把创新作为他研究和解释经济危机波动的基石,从而把各种经济周期波动统一起来,以创新活动去加以说明,创造西方经济学中统一研究各种经济危机波动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研究经济危机波动的一大流派。熊彼特热衷探索 商业周期中萧条走向繁荣的基本动因。他认为自己的理论不同于马克思、新古典学派和凯恩斯理论。他把企业家们看作是资本主义体系的基石,指出资本主义的生命力在于改革创新,而企业家们是主要的倡导者,企业家比企业更能赋予资本主义体系以活力,并对企业的生产和市场系统构成威胁。

熊皮特的经济危机理论内容

一、经济危机模式

1、单纯模式

熊彼特在应用“创新”概念来说明商业社会内生的周期现象时,提出了一个只包括上升期和下降期两阶段的单纯模型。在沿着一定轨道循环流动的均衡体系里,企业家为追求利润,引入创新。他为了实现基于他的设想的创新,首先依靠信用创造从银行借入资金,以此作资本建立新工厂,订购新设备,进而购买间接劳动资料及生产要素进行生产。这种扰乱均衡的创新,在它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创新本身的可能性和为克服困难所需要的企业家,在时间上并不能同时存在,能够担当创新重任的企业家在经济体系中数量相当稀少。

由于这些原因,打破这种均衡关系,将经济引入新的世界,最终实现创新的结果并不能常常发生。而创新具有非连续性,因此产生了波动。由于创新的导入,经济活动变得非常活跃,从而带来繁荣。但由于某种原因,出现逆转,带来衰退危机的局面。如果没有创新带来的繁荣状况,也就不会衰退,均衡体系也保持原来的状态。简单地说,这一模型遵从如下过程:创新活动使企业家获得利润,并为其他投资者开辟了道路。创新引起模仿,模仿打破垄断。创新浪潮的出现引起经济繁荣,而当创新扩展到较多企业,赢利机会趋于消失之后,就面临经济危机。”为什么企业家的出现不是连续的,也就是说,只是在每一个适当选定的时间间隔内出现,而且是成群地出现?这完全因为一个或少数几个企业家的出现可以促使其他企业家出现,于是又可以促使更多的企业家以不断增加的数目出现”。

这样,资本主义经济本质上处于繁荣与危机两个阶段的循环交替之中。熊彼特理论认为改革创新给资本主义带来的不仅是进步还有不稳定性,企业家资本主义是一种极为不稳定的创造性毁灭的体系,其中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生产方式使旧的一切变得过时,强迫现存企业要么适应新形势要么宣告失败,资本主义就这样在以改革摧毁并替代旧技术和旧体系的过程中不断前进。当新一代企业家引入全新的技术、产品和生产理论从而使创新步伐突然加快的时候,严重危机就爆破发了。熊彼特认为,创新活动之所以会造成经济危机而不是经济的持续繁荣,是因为创新活动的特征之一是它的不连续性,它是集中在一个时期,时断时续地出现的。因此一次创新造成的下降就不能被下一次创新造成的上升所抵消,于是经济生活就呈现出周期波动。

2、四阶段模式

上述经济周期的单纯模式只包括繁荣和衰退两个阶段。在这个单纯模式中,抽象掉了创新所诱发的各种从属现象,如创新者的投资活动所引起的各种连锁反应,以及随着繁荣的逐渐到来而造成的投机心理和投机活动;熊彼特认为:这种从属现象将大大加强周期的振幅,并把这种诱发出来的各种从属现象的总和称为“从属波”。

为了把从属波引起的后果考虑到周期理念中,熊彼特建立了关于经济周期的四阶段模式,该模式把经济周期分为“繁荣”、“衰退”“萧条” 和“复苏”四个阶段。熊彼特认为,由于从属波的作用,即由于创新所引起信贷扩张和对生产资料需求的扩张,促成了新工厂的建立,新设备的增多,也增加了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整个社会出现大量投资机会,出现大量的投机活动;因此创新活动所引起的上升将越过新均衡,以致形成虚胀或过度繁荣。熊彼特认为:从属波造成的许多投资机会发生于与创新活动无关的部门,这时的信贷扩张也与创新无关,仅仅是为一般企业和投机活动提供资金。这意味着从属波看来声势颇大,但并无或很少自身的推动力,它的动力源于创新活动。而一旦创新活动促使高涨的推动力消逝,从属波便往往戛然而止。这就使经济的下降过程越过单纯因创新停止而造成的衰退阶段,进入萧条。

熊彼特列举了萧条发生的三点理由:

第一,具有新购买力的企业家,为获得生产资料而展开一场竞争,生产资料的价格便因此提高,旧企业将蒙受损失或被淘汰。

第二,繁荣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新产品将大量出现于市场上,物价下跌,繁荣终止。

第三,创新的各种成果的出现,将自动而必然地导致信用紧缩,因为此时企业家既有偿还其债务的能力,又乐于偿还其债务,新创造的购买力由此消失,引起经济萧条。

在萧条阶段,不仅投机活动消失,许多正常的活动也受破坏,企业倒闭,或者缩短工作时间,因而产量减少,进而失业增加。但是,经验证明,这个过程决不会永远持续。譬如,某企业破产,失业者增加,需求减少,萧条进一步加剧。即使在这样的过程中,在生活必需品产业,也并非所有的企业都倒闭,经常有一些企业存活下来。由于精心经营,并且由于其他同行业者的倒闭,尽管在萧条期,有时甚至还扩展了他们的事业。这就是所谓的萧条事业。

在这个异常整理过程中,有一种社会集团不直接受资本规律的影响,比如说官僚。这种收入阶层的存在,不会出现所有的产业全部失去需求的情况。经济进入 萧条阶段时,其倾向也许在最初一个时期会增强,但由于前述理由, 其过程将趋中断,并且必定转向上方。这就是“回归点”。由于回归点开始的新过程就是复苏。在萧条时的低谷,经营活动萎缩,因而几乎不进行投资,有时甚至连填补投资都会罢手。在这种状况下,如果经过普遍的企业整顿,确信经济出现好转迹象,在极低利率的刺激下,会出现进行新投资的人,这是不难想象的。这样,复苏过程开始,企业重新着手生产,雇佣人数也增加不久将达到新的均衡水平。复苏阶段是病态失衡的水平趋向均衡。如果要使经济由“复苏”走向“繁荣”,那就需要新的创新活动,以便使经济越出复苏阶段所达到或将要达到的均衡水平,趋向新的高涨。熊彼特强调指出,虽然复苏和繁荣两个阶段,经济都趋于上升,但造成上升的动力在两个阶段是不同的。正是这种不同使上升运动有可能构成两个性质不同的阶段。

对于熊彼特的四阶段周期模式,西方经济学家斯托尔泼有一个相当精炼的评价:熊彼特相信每一个周期包括四个阶段。他把复苏阶段和衰退阶段看成是适应的过程;而繁荣阶段和萧条阶段则表现为离开均衡位置的一种运动。繁荣阶段和萧条阶段分别由创新和诸如投机、恐慌、经济政策不当之类的外生的、非实质性的现象所引起。繁荣阶段和衰退阶段对资本主义过程说是本质的,而萧条阶段和复苏阶段则不是本质的。由于尖锐的社会和个人障碍发生于非本质阶段内,所以政策能够消除它们。

二、经济危机的周期

熊彼特指出,不同的创新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可能是不同的,同时,创新的进行也不是连续平稳的,而是有时密集,有时稀疏,对经济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也不同。它们有的“带来较短的波动”,有的则“导致较长的潜在高涨”。因此,如果认为只存在一种周期,并以为它会以非常显著的规则表现出来,那是不现实的。

在熊彼特所提到的三种周期中,

第一种是长达五十多年的经济长周期,或称长波。因它由俄国经济学家尼古拉.D.康德拉季耶夫(Nikolai D.Kondratieff)于1926年首先提出,又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熊彼特沿袭康德拉季耶夫的观点,认为资本主义的第一个长波大约是从 1783年到1842年,即第一次产业革命。第二个长波大约从1842年到1897年,即蒸汽机和钢铁时代,或者可称之为世界铁路化时代。第三个长波大约从1897年到20世纪20年代末,被称作电气、化学和汽车的时代。

第二种周期是平均9-10年的中周期,又称为中波。因为它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克莱门·尤格拉(Clement Juglar)于1860年首先提出的,故又被叫做“尤格拉周期”。

第三种周期是平均40个月(3~4年)的短周期(短波)。因它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基钦(Joseph Kitchin)于1932年首次提出,又名为“基钦周期”。

除了上述三种周期之外,熊彼特还提到“其他形式的周期波”,如库兹涅茨周期、存货周期等。

为什么会表现出这样不同的周期呢?

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和经济波动的原动力是创新。这种创新有时比妊娠期长,有时却并不那么长。因此,体系吸收创新的效果的时间和其持久性也就不一定。创新是不连续的、不稳定的和不均匀的,同时又具有多样性,因此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所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长度的周期。并且,某一创新是受它之前的创新或它之后的创新的影响,当然也可能影响其他创新。

由于熊彼特体系里的创新这一共同原因的规模及导入创新的经济领域、性质等的差异,经济波动呈现多样性。

另外,在用创新活动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同时,熊彼特对于各种倾向于用货币因素、用信贷的扩张收缩来说明周期的理论,表示了不同的意思。

首先,他认为:如果我们停在对投资过程的分析,并假设投资本身有自己的机制之上,我们不仅不能抓住事情的本质,而且还会发现在做结论上难于避免做出如下极端的推理,即由于投资的增长和信贷扩张与繁荣阶段相联系,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扩大信贷来造成繁荣。

他又说周期理论的目标是:确立创新图式的有效性和说明创新是如何与货币的补充作用一起导致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内部产生一种特殊形式的波,而且这种波是与人类活动其他领域的类似现象并行发生的。

熊彼特认为人们应该探索新生企业家引入创新技术和新型商业理论的潜在动因,他认为危机扫清了改革的障碍,因此是必要的、是好事。这样,经济周期就不像他们以前以及他同时代的另外一些经济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资本主义罪恶的表现,或自发势力造成的不必要的痉挛,而是经济进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必然表现形式。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