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国家公考言语理解与表达技巧

编辑:sx_zhangby

2013-10-31

精品学习网为您整理和搜集了国家公考言语理解与表达技巧。也许它没有办法覆盖所有的知识点,但是绝对可以提供更多的考试类型和复习范围,对您的备考大有益处,希望对于您的复习考试能够起到真正的作用!

例1 从1901年到1961年,诺贝尔文学奖几乎完全为欧美白人垄断;60年代后亚、非、拉美作家占多数;90年代则完全没有欧美白人作家获奖。而60年代以后正是欧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这是否意味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使文学作品失去人文魅力?

这段话主要支持的观点是( )

A.科技高度发展可能使文学中的人文精神走向浅薄

B.不排除技术和科学的干扰,就没有优秀文学作品

C.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产生在落后的国家和地区

D.科技发展是以文学作品丧失人文魅力为代价的

这道题很多同学会容易误选D,正确答案是A。我们来看看这题怎么速答。我们发现文段前面是以分号联结的并列结构,最吸引我们的就是文段的最后一句话,而这句话是一个问句,有的同学没有理解好,认为这句话是想说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学作品失去人文魅力是必然的因果关系,从而误选D。而这句话是说“是否意味着•••••••?”这就是一个不确定的语气,是一个没有确定答案的疑问句,而不是反问句。而只有A选项是不确定的语气,提到“可能使”。因此正确答案是A。如果这句话表达成“难道这不正意味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使文学作品失去人文魅力吗?” 那么就变成一个反问句,意思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使文学作品失去人文魅力,那么D才可能是答案。

例2 中国古人将阴历月的大月定为30 天,小月定为29 天,一年有9 个月,即354 天,比阳历年少了8 天多。怎么办呢?在19 个阴历年里加7 个闰月,就和19 个阳历年的长度几乎相等。这个周期的发明巧妙地解决了阴阳历调和的难题,比希腊人梅冬的发明早了160 年。

这段文字主要阐明的是:( )

A. 古代阴历中闰月设置的规律与作用

B.中国古代历法在当时有先进水平

C.阴阳历调和问题在古代是个世界性问题

D.中国古代如何解决阴阳历差异问题

这道题很多同学误选B。虽然文段最后一句话提到了“比希腊人梅冬的发明早了160 年”,但只是顺带提了一下。文段中醒目的问号,提示了我们是有问有答的设问句。中国阴阳历有差距,“怎么办呢?”之后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整个文段是围绕中国古代如何解决中国自己的阴阳历差异问题的。并没有把中国古代与古代希腊进行比较,所以答案应该是选D。

例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2008年定为“马铃薯年”,俗名“土豆”的马铃薯被联合国的专家们称为“隐藏的宝贝”。联合国用一种农作物命名一个年份,在历史上只出现过一次,就是2003年——国际水稻年。今年的主角为什么不是“玉米”、“苹果”,偏偏是土豆这个深埋地下,不起眼儿的小东西呢?因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需要土豆。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A.土豆和水稻都是重要的农作物

B.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应引起重视

C.土豆被提到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

D.土豆潜在的巨大价值有待进一步开发

这道题只要抓住最后一句话中的问句,就会发现是一个有问有答的设问句,解决问题的答案很重要,“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需要土豆”,因此只有C选项符合要求。

以上就是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的国家公考言语理解与表达技巧,希望在您的的复习过程中对考试范围和考试题型的把握上有所帮助,也请您及时关注精品学习网!

相关推荐

2014年公考言语理解与表达高分突破:关联词提示法

2014年公考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宝典:近义词辨析

2014年公考言语理解与表达题型:主旨概括题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