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北京市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预测试卷(二)

编辑:

2012-02-22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56-60题。

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提西洋东洋。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会。不同的文化背景,自有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他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 】,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 】,也不盲目追随。我的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

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绘画相通的。当然,这里大体上是指晋唐画风。晋唐画风能达到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原因何在?除了才气、学养、心态,是不是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我在想,晋唐人所创立的艺术范式是从切身的感受中生发的,其间一定经历了反复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的艰苦过程。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都与晋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变得纤弱而萎靡。我们有一个伟大的传统,却被轻弃;我们还有一个惰性的“传统”,却被继承。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这真荒谬。所以一定要回归,回到晋唐,继承优秀的传统。

其实,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鉴”也是有惰性的。五花八门的“主义”,莫名其妙的“观念”,都被“拿来”。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这不正是惰性的表现吗?所以,我觉得与其接受那些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与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很多西画作品能更直观地给予我们实践上的参照,并很实在地启悟心智。

而上述两者,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意识不到的,相应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而有一个大传统的价值支撑则很容易在本质上把握,从而走上正途,至少不至堕入迷途。我意在表明,表面上是两个传统,本质上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响、融合中逐渐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实充分而非僵化。不囿于一个狭窄的视点,使眼光扩大;不拘于一个狭隘的观念,使思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发现;不空谈花哨的“主义”,而脚踏实地。在比照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引导实践,就会使工笔人物画开出新生面,获得新境界。

56.填入文中【 】处最恰当的词语是( )。

A.顾此失彼 画地为牢B.崇洋媚外 闭门造车

C.本末倒置 固步自封D.厚此薄彼 墨守成规

57.关于“中西传统相互融合”的说法,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西不同的传统发生碰撞、影响、融合,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实践的大传统

B.在绘画领域,应权衡中西传统,着眼于相通之处,力求获得滋养

C.观察和比照中西传统,就能发现其中共同的规律,从而深入本质,引导实践

D.中西传统相互融合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

58.对晋唐画风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是晋唐画风的特点,也影响到了西洋画风

B.晋唐画风达到的高度取决于画家所处的时代和画家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

C.观察、审阅、理解和提炼在晋唐画风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西方绘画中也同样重要

D.“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成套路,因此晋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绘画风格相通

59.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传统为“体”,创新为“用”两者契合就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B.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变得纤弱而萎靡

C.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是在继承晋唐绘画传统或借鉴西画传统时表现出来的“惰性”

D.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狭隘的,它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

60.本文意在说明的是( )。

A.中国画需继承晋唐优秀的传统

B.中国画对西画传统的“借鉴”存在惰性

C.中国画的精神意度和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绘画相通

D.中国画创新要融合中西传统

相关推荐:

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参考答案  

更多请进入

精品学习网公考频道

公务员在线模拟考试

精品学习网公考论坛

标签:行测真题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