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公务员频道 > 国家公务员 > 经验心得

国考经验之判断推理及解题思路的五大方法

编辑:sx_liss

2014-08-01

国考经验之判断推理及解题思路的五大方法

最关键的地方,看清题目,问的是不能还是能,加强还是削弱(是否有“除了”这个词)

一.最多与最少

概念之间的关系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是包含,如“江苏人”与“南京人”;

二是交叉,如“江苏人”与“学生”;

三是全异,如“江苏人”与“北京人”。

全异的人数最多,全包含的人数最少,以下面例子为例。

例1:房间里有一批人,其中有一个是沈阳人,三个是南方人,两个是广东人,两个是作家,三个是诗人。如果以上介绍涉及到了房间中所有的人,那么,房间里最少可能是几人,最多可能是几人?

析:广东人是南方人,所以三个南方人和两个广东人,其实只有3个人。现考虑全异的情况,即沈阳人,南方人,都不是作家和诗人,这样人数会最多。1+3+2+3=9,最多9人。现考虑全包含的情况,假设南方人中,3个全是诗人,有两个是广东人,有两个南方人是作家,已经占3个人了;这样沈阳人也是1人,即最少有4人。(本题最容易忽略的是,南方人有可能既是作家,又是诗人,最少的就是把少的包在多的中)

例2:某大学某某寝室中住着若干个学生,其中,1个哈尔滨人,2个北方人,1个是广东人,2个在法律系,3个是进修生。因此,该寝室中恰好有8人。以下各项关于该寝室的断定是真的,都能加强上述论证,除了

A、题干中的介绍涉及了寝室中所有的人。

B、广东学生在法律系。

C、哈尔滨学生在财经系。

D、进修生都是南方人。

析:本题,哈尔滨人是北方人,则寝室最多的人数是:2+1+2+3=8人,因为寝室正好8人,所以,北方人,广东人,法律系,进修生,全部是相异的,一旦有交叉,必然造成寝室人数少于8人。所以选B

 

二.应该注意的几句话

1.不可能所有的错误都能避免

不可能所有的错误都能避免,怎么理解?

A.可能有的错误不能避免  B.必然有的错误不能避免。

答案是B,不可能所有的错误都能避免,说明了至少存在一个例子错误是不能避免的,可能有一个例子,可能有很多个例子,即必然有的错误不能避免。可能有的错误不能避免,只是可能,说明有可能所有的错误都能避免。

 

2. A.  妇女能顶半边天,祥林嫂是妇女,所以,祥林嫂能顶半边天。

此句话推理有误。因为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妇女是全集合概念,与祥林嫂是妇女中的妇女的概念不一至。类似于,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花朵都需要浇水,所以孩子都需要浇水。又,鲁迅的小说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呐喊》是鲁迅的小说,所以,《呐喊》不是一天能读完的。错误,因为前面小说是相对鲁迅所有小说,集合的概念,后项是非集合概念。

2.B.  对网络聊天者进行了一次调查,得到这些被调查的存不良企图的网络聊天者中,一定存在精神空虚者。

那么能不能得出“存在不良企图网络聊天者中一定有精神空虚者”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要得出的结论是全集的概念,而题干只是针对调查者。

 

2.C.  对近三年刑事犯调查表明,60%都为己记录在案的350名惯犯所为。报告同时揭示,严重刑事犯罪案件的作案者半数以上是吸毒者。

那么能不能得出“350名惯犯中一定有吸毒者”呢?不能。因为60%是指案件,而半数指的是作案者。假如案件有1000个案犯,其中350名惯犯做了600件案子,其他650名案犯才做了400件案子,那么如果650名全部吸了毒,而350全不吸毒,也符合严重刑事犯罪案件的作案者半数以上是吸毒者(65%吸了毒)。另外一种说法,严重刑事犯罪案件的作案案件半数中一定有案件是350名惯犯里的人做的,这个就正确了。

 

3.或者,或者 要么,要么

或者A,或者B 这个关联词表示,可能是A成立,可能是B成立,可能是A/B都成立。

例如,鲁迅或者是文学家,或者是革命家。表示,鲁迅可能是文学家,可能是革命家,可能是文学革命家。

如果是要么,要么,则只有两个可能性,文学家,和革命家。

 

4.并非某女年轻漂亮/(并非毛泽东既是军事家,又是文学家)

这句话表示,某女可能年轻不漂亮,可能漂亮不年轻,可能即不漂亮也不年轻。

毛泽东可能是军事家不是文学家,可能是文学家但不是军事家,可能既不是军事家也不是文学家。

 

5.A:我主张小王和小孙至少提拔一人 B:我不同意

B的意思是,小王和小孙都不提拔。因为如果提拔任何一人,都满足了A的话,即同意了A。

 

6.如果天下雨,那么地上湿。类似的短语(只要,就;如果,那么;一,就)

第一,现在天下雨了,那么地上湿不湿呢?湿

第二,现在天没下雨,地上湿不湿呢?不一定

第三,现在地上湿了,天有没有下雨呢?不一定

第四,现在地上没湿,天有没有下雨呢?没有。

7.只有天下雨,地上才会湿。类似的短语(除非,才;没有,就没有;不,就不)

表示的含义    1.天下雨,地不一定会湿。 2.天不下雨,地一定不会湿。

 

8.A:所有的同学都是江苏人;B:不同意

B 的意思是,必然有同学不是江苏人,但可以全部都不是江苏人,也可以是有部分同学不是江苏人。

 

9.发牢骚的人都能够不理睬通货膨胀的影响。

这句话意思是,只要是发牢骚的,就能不理睬通货膨胀的影响。

但,不理睬通货膨胀的影响的人,不一定是发牢骚的人。

10.所有的贪污犯都是昌吉人;所有的贪污犯都不是昌吉人。

第一句话,不能理解为,所有昌吉人都是贪污犯人。但只要是贪污犯,都是昌吉人。

第二句话,可以理解为,所有的昌吉人都不是贪污犯。因为一旦昌吉人是贪污犯,则不是昌吉人,所以昌吉人不可能是贪污犯。即所有昌吉人都不是贪污犯。

11.主板坏了,那么内存条也一定出了故障。

这种假设命题,除非能证明,“主板坏了,那么内存条不一定/没出故障。”否则,不能认为主板就一坏了。也就是即使主板确定是好好的,这个命题也是真的。

 

12.推理方式的正确性

题目给的是:所有的读书人都有熬夜的习惯,张目经常熬夜,所以,张目一定是读书人。

这个命题是不一定准确的。

选项:所有的素数都是自然数,91是自然数,所以91是素数。

这个命题是错误的,因为91是复数,由此,题目推理方式不同。

有时的题目是,题干正确,那么也要选正确的。

13.除非谈判马上开始,否则有争议的双方将有一方会违犯停火协议。

谈谈马上开始了,能保证有争议的双方不会有一方违犯停火协议吗?答案是不能。题目意思是说,只有谈判马上开始,有争议的双方才能不会有一方违犯停火协议。只是停火的条件。

 

14.正确的三段论和错误的三段论

正确的三段论:

所有的聪明人都近视, 有些学生是聪明人, 有些学生近视。

错误的三段论如:

所有的聪明人都近视, 有些学生不聪明, 有些学生不近视。

 

三.充分必要条件万能宝典

A=>B,表示,A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B是A成立的必要条件。A能推出B,B成立却不一定推出A成立。没有B就没有A,不是B就决不会有A,只要A成立,B一定要成立。

A=>B,B=>C,则A=>C。

1.只有博士,才能当教授。只有通过考试,才能当博士。

不是博士,不能当教授。博士是当教授的必要条件,教授一定是博士,博士不一定是教授。

1式:教授=》是博士

不通过考试,不能当博士。通过考试是当博士的必要条件,博士一定通过考试,通过考试不一定是博士,可能还要其它条件。

2式:是博士=》通过了考试

联合得,教授=》通过了考试

2.只有住在广江市的人才能够不理睬通货膨胀的影响;如果住在广江市,就得要付税;每一个付税的人都要发牢骚。

根据上述判断,可以推出以下哪项一定是真的?

(1)每一个不理睬通货膨胀影响的人都要付税。

(2)不发牢骚的人中没有一个能够不理睬通货膨胀的影响。

(3)每一个发牢骚的人都能够不理睬通货膨胀的影响

析:第一句话,说明,不理睬=》广江市;第二句,广江=》付税;第三句,付税=》发牢骚。则  不理睬=》  在广江市  =》  付税   =》   发牢骚

由此,

(1),可得之。

(2),发牢骚是不理睬的必要条件,不发牢骚,就不能不理睬。

(3),只有发牢骚,才能不理睬。但发牢骚了,不代表不理睬。 则选(1)(2)

 

四.加强、削弱、和前提

1审题 要分辨题目是加强还是削弱还是前提,看清题意(有没有“除了”这些字眼),不要看到一个选项就自以为是选上,实际上和题目要求相反。

另一个重点是,分清问的是什么?论据,论证,论点

论点是统帅,解决“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基础,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是达到论点和论据同意的桥梁。

答题时要审好题目,题意是要加强/削弱什么?论据,论证,还是观点。

例:

有一句话,“学雷锋不好!因为雷锋以前就是个贪图小便宜、损人利己的坏人。如果学了雷锋,那么就没时间学习科学知识,就没时间进行自我修养。”

其中,学雷锋不好是我的论点,雷锋以前是什么样的人是我的论据。学了雷锋就怎样怎样这一推断过程,算是我的论证。

要反驳削弱,如果你直接咬住“学雷锋不好”这一错误观点,来批驳我,就是驳论点;如果你列举真实的雷锋事迹,来批驳我关于雷锋是什么样的人的论据,就是驳论据;如果你找出我的逻辑错误或者论述过程中的结果错误,来批驳我,就是驳论证。

2.解削弱型

解答此类试题,一般要先弄清楚题干所描述的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如果是削弱结论,则从题干所描述的论点的反向思考问题,一般就是找论点的矛盾命题,或是与论点唱反调的命题;如果是削弱论证,则主要从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方面思考问题;如果是削弱论据,则从论据的可靠性角度试考问题。

如果题目是不能削弱,则是要找出,和论据/论证/论点 不相干的一项或者加强的一项。

 

五.一些题型

1.这种判断甲乙丙是谁的题,从出现过两次的那个人入手。

例:世界田径锦标赛3000米决赛中,跑在最前面的甲、乙、丙三人中,一个是美国选手,一个是德国选手,一个是肯尼亚选手,比赛结束后得知:

(1)甲的成绩比德国选手的成绩好。

(2)肯尼亚选手的成绩比乙的成绩差。

(3)丙称赞肯尼亚选手发挥出色。

则,甲,乙,丙分别是?

析:(2),(3)中,肯尼亚出现两次,从此切入,肯尼亚不是乙,肯尼亚不是丙,则肯尼亚是甲。又由1,肯尼亚比德国成绩好,肯尼亚又比乙差,则德国不是乙,是丙。美国是乙。

 

2.定义判断的注意事项

定义判断一定要注意,题目问的是不属于,还是属于。

定义判断一般是判断是否属于“属”,再看是否符合“种差”。

注:逻辑推理可以通过MBA逻辑书籍进行超级强化。

国考经验之判断推理及解题思路的五大方法

相关推荐:

更多公务员经验心得(点击进入)

 

标签:经验心得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