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员选任面试须论资排辈 相貌不佳者难入选

编辑:qinh

2010-11-16

按照常理来说,一般作官都想留在首都,距政治中心更近,消息更灵通,升迁更方便。可是到了清朝时,官场上的风气大变,大家都想到地方上去当官。原因很简单:做京官“经济效益”差,缺少直接弄钱的办法。清人梁绍壬曾有文章专叙“京官苦况”,谓“领俸米时,百计请托;出房租日,多方贷质”。地方官呢,哪怕小到七品芝麻县太爷,亦有许多捞钱的门道。要达到去地方作官的目的,这里面便充满了许多官场操作玄机。

那么,官场上的人们都想去地方上干,怎么分配呢?这就得论资排辈。据《光绪会典》统计,全国一共有1314个县衙门,有145个和县同级的散州衙门,两项相加,还不满1460,而常年中有资格任此官的人,数目远远超过,于是种种故事就出来了。

排在第一位的还是进士,发榜后参加朝考,然后分发各省见习、候补。这叫“榜下即用”,哪个县太爷的位置空出来了,马上就得让他去填补。更厉害点的,就是所谓“老虎班”了,即新科进士因朝考优异,被派到翰林院里学习,叫翰林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或者继续留在京里当翰林编修、检讨之类,或者就去地方上当州县正官。穷翰林的实惠,哪里及得上县太爷,所以许多人宁肯这三年白干,也指望去地方上仍旧从七品芝麻官做起。不过这三年总有个报酬吧?于是便有“带缺出京”的制度,即在京里就给安排好上哪儿了,用不着候补,径直赴任就行。因此有了“老虎班”的外号。

比进士稍次而排在第二位的是举人。进士叫“两榜出身”,举人是“一榜出身”,都属于“清流”。凡是乡试后榜上有名的举人接连应三次会试而榜上无名者,就可以到吏部注册。每隔若干年,在这些一榜出身者中间挑选一批人去当地方官,这叫“大挑”。“大挑”中获隽者,又分两等出路,第一等安排当知县、县丞、盐大使、藩库大使,或调剂借补为州同知、州判、府经历等,共有九班;第二等安排当教谕、学正、训导,共有三班。轻薄者给取了个外号,叫“九流三教”。

“大挑”的进行方式,名义上是由王大臣举行“面试”,具体做法为:皇帝钦点若干王大臣,一起坐在内阁里,参加“大挑”的举人每二十人为一队,排好秩序后进去。大臣们照着名单念一个,下面应一声。全点过后,大臣们商量一下,又开始唱名了。先唱三个,这三个都是一等补用了;再唱八个,这八个人全没挑上,叫作“八仙”;剩下的九个,不再唱名,都以教谕、训导即先前讲过的二等补用了。然后,二十个人全退出去,再换一队进来。

这种面试凭什么根据分的一等二等,又凭啥理由剔出“八仙”呢?凭相貌。全看候选者的父母怎样造就了。大臣们看脸型和身段。概括起来是八个字:“同田贯日身甲气由”,创造性地运用了汉字的象形特征——“同”,就是长方脸;“田”,就是四方脸;“贯”,就是头大身直体长;“日”,就是长短肥瘦都适中,又站得端直。凡适合以上四个字的,都入选。 “身”,就是体斜不正;“甲”,就是大头小身体;“气”,就是单肩高耸;“由”,就是小头大身体。凡不幸滑入这四个字的,都落选。这些落选者之所以要被叫作“八仙”,那是因为站在一块儿,便是一个个李铁拐扶张果老的模样了。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