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资讯

高一人教版语文下册剃光头发微知识点汇总

2019-03-21

本篇文章为同学们整理了高一人教版语文下册剃光头发微知识点,文章中包括:文章结构、文章写作技巧、文章主旨、主要内容、难点知识、作者简介、练习题,下面就一起来学习吧。

一、作者是怎样结构全文的?

本文结构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一)引子:(1-2自然段)

开篇作者由清朝剪留辫子一事说起,自然引出对理发工的态度来,“很为他们不平。”又重加引述翼王石达开一诗,表现理发工们的“职业丰姿”。这两者可作为文章的引子,道出作者本是对理发工怀有好感的。

(二)主体:(3-7自然段)

看“读者来信”(“乡下佬”剃平头遇阻)有感。

作者本来对理发工的好感“不料”由看到一封“读者来信”而改变。作者由此娓娓谈来。由古时的“髡”说起,以至“时至今日”,剃头“无非是保护头颅和美观上的讲究”。视野开阔,语言诙谐 幽默又不乏讽刺之意。“乡下佬”不能剃平头?何也?是因理发师瞧不起,认为是异想天开,“乡下佬”不够资格!“剃头刀在他手里”,当然剃不成!当今,有权而弄权者,以权谋私者,以权要胁他人者,以权损人者……何其多也?

(三)结尾(8自然段)

提出希望:“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有权就要耍”,社会就不会太平,人民利益就要受损,所以,要使有权者不耍权,不弄权,就要加强社会监督机制建设!

二:本文在写作方面有哪些技巧?

纵观此文,一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探讨学习。

首先,选材虽小,立意深远。从身边小事谈起,从平凡的生活现象落笔,娓娓谈及社会重大问题。以小见大,用小事反映大问题。

其次,过渡自然。作者由“剃头”一事论及社会“有权者耍权”之现象,其间衔接过渡十分自然。“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承上之句,启下之论,为下文阔开思路做下铺垫。“这就是权”,一句同样承上启下,引人论“权”之路。

最后,语言技巧,本文语言似谈天说地,十分自然,但其中讽刺之意却丝毫不减,反而借助这种自然幽默的语言更加加强了语言的讽刺力度。

三:有人认为文章就取材而言,有“小题大做,借题发挥”之嫌,为什么?

就立意取材而论,虽不免小题大做之嫌,却也颇显借题发挥之能。一个县里的理发工人不给“乡下佬”剃平头,原因何在?事情的发生经过是怎样的?《人民日报》读者来信是否有详尽交代?理发师是否另有隐情?是非曲直,是否还应该听听理发师们的“另面”说法?本

文都没有只言片语提及,剪除了枝叶,直接告知结果。即使只管结果,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理发师不替乡下人剃平头,不过也只是特例而已,并非一种普遍现象,何以这样一个细微的个别现象,能与权力之大有必然的联系呢?再假如,即使这种行为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大多数的城里理发工人都不替乡下农民剃平头,矛盾实质的所在,似乎也不是权力问题,而是城里人的优越感,歧视心理在作祟,或其它种种复杂微妙的因素在起作用。那么,作者凭什么将“剃光头”这样的区区小事“发微”成耍权弄权的赫赫大事呢?一言以蔽之:小题大做,借题发挥。

探讨文章主旨:

《剃光头发微》:本代从剃光头谈起,以小见大,联想到剃头刀、剃头权,进一步联想到各种耍权弄权的人。怎么对待这种人呢?要监督、制约这种人,直到像剃光头那样把他剃下去。

把握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2):借清朝留发与留头,旧社会理发工人地位低下,石达开的对联这三个故事,引出头发这一话题。

第二部分(37):指出剃头刀代表着剃头权,这种权的擅自行使可能影响到他人利益。

第一层(3):借《人民日报》的读者来信引出剃光头的话题。

第二层(47):深入阐明理发师拒剃平头的实质所在。

第三层(8):进一步生发开去,希望少有、乃至没有耍权、弄权的人,如果有,需要监督管制。

难点知识剖析:

1、代章所谈到的重大社会问题是指什么?

指少数人玩弄权术,以权欺人,为所欲为,危害民众利益,破坏党的形象。

2、品读课文,体味语言幽默与讽刺的意味。

(1)乡下佬是不是只配剃光头,以及什么模样的人才配剃平头,这问题是够深奥的,我答不上来。

这不是问题的深奥问题,表现了作者的不屑、不满。剃光头已不是在政治上或人格上有什么差池的象征,它只是普通的客观的生活习惯,实在谈不上配与不配。

(2)但要我小心求证却求不到。这很抱歉,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只能学到一半。

简单的剃头实在挖掘不出什么新意来,作者借自谦之辞讽刺了那些手握剃头刀随意决定剃与不剃的人。

(3)如果有权就想弄权,就想顺着自己的意思胡来,那么,至少要在读者来信栏里给他亮亮相,直到像剃光头那样地把他剃下去,这才叫做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作者用手握剃头刀的人类比手握大权的人,理发师在读者来信栏里亮相,那随心所欲弄权的人也只得屈尊受人鄙弃与指责了。亮相剃头幽默的言辞中尽含辛辣的嘲讽,表现了作者对随意弄权的人的奚落、不满和指斥。

作者简介:

何满子

1919年生,浙江富阳人。建国前曾任报纸编辑,并从事文学艺术理论和现代文学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大众书店总编辑、上海震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古典文学出版社编辑、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1955年胡风事件中受到株连。何满子治学领域较广,主要着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代小说的理论探索,同时也研究历史,特别是学术思想史。著有《艺术形式论》《论〈儒林外史〉》《论金圣叹评改〈水浒传〉》《论蒲松龄与〈聊斋志异〉》《文学呈臆编》《汲古说林》《文学对话》《古代小说艺术漫话》《中国爱情小说与两性关系》等。在学术论著之外,何满子也创作了不少杂文作品,出版有杂文集《画虎十年》(广州文化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中古文人风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五杂侃》(成都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绿色呐喊》(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虫草文辑》(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何满子杂文自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人间风习碎片》(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练习题:

一.基础检测(2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睥(pì)睨 场(chǎng)所 逮(dài)捕 疾风劲(jìng)草

B. 诡( guǐ) 应(yìng)届 贿赂(lù) 飒(sà)爽英姿

C. 差( chà )池 功绩(jì) 星宿(sù) 揆情度(duó)理

D. 模( mú )样 谈吐(tù) 麇(qún)集 短小精悍(hàn)

2.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便于辨识 发扬光大 专心致志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B.道理深奥 不羁之才 掾木求鱼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C.简单之至 矫揉造作 众口烁金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D.及锋而试 切肤之痛 直截了当 黄钟毁弃,瓦斧雷鸣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牛山濯濯:濯濯,光秃秃的样子。

B.受诸父母:诸,兼词,之于。

C.睥睨人世:睥睨,眼睛斜着看,表示高傲的样子。

D.悻悻而去:悻悻,高兴的样子。

4.下列哪组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 ( )

A.您这番话真是鞭辟入里,使我顿开茅塞。

B.读鲁迅先生的杂文往往会惊叹他入木三分的剖析。

C.他是个新手,工作做到这份上也说得过去了,咱可不能求全责备。

D.齐白石画的虾蟹和徐悲鸿画的骏马,可谓异曲同工,各有千秋。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朦胧的思想是零零碎碎不成片断的语言,清晰的思想是有条理有组织完美的语言。

B.他现在学习成绩不错,但能否考上大学,要看今后的情况:一是要有毅力,二是要改进学习方法。

C.老人在90岁的时候,还清楚地记得哥哥参加学生运动会时对自己的评价:一个温情主义者。

D.华西村能有今天的面貌,靠的是村民们艰苦创业取得的。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