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知识竞赛

高中语文知识竞赛试题科技文

编辑:sx_chenj

2014-04-19

高中语文知识竞赛试题科技文

高中语文知识竞赛试题

统表达”的“哎哟”也并非古来如此,一成不变。如要“正统”,只能回到不是“噫吁嘻——!”就是“乌呼哀哉——!”的时代。几年前,我就曾撰文,主张不妨用“听取蛙声一片”那般宽舒闲淡心态,来“听取„哇‟声一

片”。

此次万众瞩目的“胡连会”新闻公报就说,“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是国共两党的共同“体认”,胡总书记与连主席决定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这多次出现的“体认”、“愿景”不是立即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成了我们的“普通话”吗?事实说明,我们的最高领导人并不拒绝来自台湾的词汇。其实,随着祖国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普通话”尤其是“简化字”在台亦影响渐强。这恰恰说明,两岸语言在互动中越来越融洽,而不是把彼此的语言视为有害的洪水猛兽而渐行渐远,这实在是增进彼此了解、有利于国家统一的

幸事。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大量“外来语”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中学”发达先进也。无论高兴与否赞成与否,这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就是如此,难以人为改变,大可不必因此而痛心疾首。若一定要“查户口”、“讲出身”,非要“正本清源”查“血统”,非祖宗八代“根正苗红”不可,一定要把这种带有“殖民”色彩的“外来语”统统扫地出门,则我们现在几乎无法开口说话。应当说,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方言还是外来语,都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                  (节选自2006年第5期《新华文摘》)

53.对文中划横线的“普通话”一词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

族共同语。

B.是指那些先在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流行,而后在其他地区迅速流行的某些方言或流行

语。

C.以“体认”、“愿景”等词语为代表的,已收入《现代汉语词典》,被接纳为标准语的词汇。

D.我们认为很“普通”的,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语言。

54.与“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一句话的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A.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

缘”,难登大雅之堂。

B.“外来语”更多也是“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影

响。

C.京、沪、粤地的某些方言受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影响,得到广泛认同,但作为“我们统一的中国

的„方言‟之一种”的“港台腔”受到不平等的责难。

D.大量“外来语”在近代随西学东渐,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中学”发达先进也。

55.下列推论与作者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语言在交流、演变中的“功利性”是客观规律,我们只能接受它、利用它,而不能人为地去改变它。

B.对语言的演变现象不妨持豁达的态度,不必动辄大惊小怪、批评指责,过分地强调“正统”是有害

且不识时务的。

C.作者提倡并鼓励用字、用语自由化,因此与现代汉语规范化要求相悖。

D.只有不断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水平和国际政治地位,才有可能使汉语在与外来语的交

流过程中处于更有利地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58题。

在生态环境中,由于食物链的关系,一些物质如金属元素或有机物质可以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经吸收后逐级传递,不断积累和浓缩,最后形成生物富集或生物放大作用。生物放大作用可使环境中低浓度的物

质,在最后一级体内的含量提高几十倍甚至成千上万倍,这将对人和环境造成较大的危害。 初级生产者所产生的固定的能量、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便可形成生物富集或生物放大。像人们已知的DDT等杀虫剂,通过食物链的逐步浓缩,充分展示了它们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它还曾危及美国的国鸟白头海雕,使那些鸟几乎灭绝。DDT对英国雀鹰的影响也是灾难性的。

由于母鸟吃了富集DDT的小虫等食物,它产下的卵壳太薄,使得小鸟在孵出之前就夭折了。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我国典型湖泊底泥中19世纪早期已存在微量二恶英,这种物质一旦沉积很难通过环境物理因素再转移,但却可通过食物链传给其他生物。一些毒素在身体组织中累积,不能变性或不能代谢,这就导致杀虫剂在食物链中每向上传递一级,浓度就会增加,而顶级取食

者会遭受最高剂量的危害。

由于生物放大作用的存在,环境污染对人和生物的危害也呈现富集或放大作用,因此生物放大作用也威胁着人类食物链。比如重金属铅、汞、镉等通过食物链的放大作用,对人和生物的危害就更大了。环境中的铅容易污染的食品主要是蔬菜,由于铅在土壤中以凝结状态存在,因此通过作物根系吸收量不大,主要是通过叶片从大气吸收。蔬菜中铅含量富集程度以叶菜最高,其次是根类、茎类、果菜类。靠近公路两侧的蔬菜的铅含量远远高于远离公路的蔬菜,这既说明含铅汽油是污染源,也说明了铅的放大途径。

汞主要蓄积于鱼体脂肪中,鱼是汞的天然浓缩器,鱼龄越大,体内富集的汞就越多。一般来说,食肉鱼体内汞含量大于食草鱼,吃鱼的鸟在体内蓄积的汞更多。尽管江水中汞的含量较低,但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鲶鱼等食肉鱼中汞的含量也会大大增加,使得食品的不安全性扩大。消费者更不能把那些吃鱼的鸟类当作野味来消费。镉是通过水生生物的养殖进入食物链的。作物的根系也可吸收土壤中的镉,镉污染地区的蔬菜、粮食中的镉含量远高于无污染地区。

为了防止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造成对人、生物和环境的污染,就必须采取一些措施。首先是在源头上下功夫,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比如使用无铅汽油,禁止在冶炼厂附近等铅污染严重的地区种植作物。其次,培植或发现对污染物有较高降解效能的菌株、植物,用于对土壤、水、肥的净化处理。

56.下列对“生物放大作用”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重金属元素或有机物在生物链中逐级传递、积累,形成富集的过程。

B.捕食过程中,生物积累的物质逐层积累、富集的过程。

C.食物链中的有害物质,通过取食被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逐级传递并积累的过程。 D.初级生产者所产生的固定能量、物质,不能变性或代谢,在食物链中增加浓度的过程。

57.下列选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农作物的根系可以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如铅、镉等,使得一些粮食、蔬菜中富含这些有毒

物质,给人类造成危害。

B.环境污染也存在生物放大作用,威胁着人类食物链。 C.杀虫剂经过生物放大作用,扩大了顶级取食者的不安全性。

D.铅的放大途径只是汽车尾气污染物对蔬菜的污染,通过食物链累积在人体里。

5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生物的放大作用,进入环境中的污染物即使是微量的,也会使顶级取食者受到毒害。 B.生物放大作用的产生是通过生态系统食物链的物质流动产生的,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关系错综复

杂,污染物在食物链的转移过程中,是一级一级地积累,不会有一点流失。

C.各种生物对不同物质的生物放大作用有差别。一般来说,寿命越长、取食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聚的毒物浓度越高。

D.深入研究生物放大作用,特别是鉴别食物链对哪些污染物具有生物放大的潜力,对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规律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关推荐

高中语文知识竞赛模拟试题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