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说课稿 > 高一语文说课稿

苏教版语文高一上学期今生今世的证据说课稿模板参考

编辑:sx_gaohm

2016-09-28

不管你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功都是不可缺少的。精品小编准备了苏教版语文高一上学期今生今世的证据说课稿模板,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说教材

《今生今世的证据》选自苏教版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第二板块“乡关何处”,是一篇有关故乡的散文,但是,它跟一般的乡思作品有明显的不同,文章中,刘亮程没有过多地去抒情,相反,这是一篇情感深藏不露、多少显得有些克制的作品。如果说许多乡思作品,是在反复吟咏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的话,那么《今生今世的证据》则越过了这种感情,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因而,这篇文章对学生关于故乡之思这种情感的引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二、说学情

《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一篇散文,更是一篇怀念故乡的作品。因此,对高一的学生来讲,了解学习散文要比诗歌容易,但是学习散文比起学习其他文体的作品,则多了一份深沉的哲理。教师在本文的教学中应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体会重点词句和创设情境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真正走入文本,并对文本加以评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这种对家乡的情感。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积极思考后进行分组讨论,通过与人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研读文本,从而锻炼并提高他们艺术鉴赏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反复研读,与文本对话,了解文中对场景细致描写的方法,及对物与场景的个人化的表现手法,深刻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合作交流,从而进一步了解家是人今生今世的证据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思维的训练,与文本直接对话,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这种对家的情感。

教学重点为:通过作者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物与场景的个性化表达,体验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为:体悟重点句子的的深刻含义,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这种对故乡的情感。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  合作学习法   朗读体悟法。学习本文,采用评点交流、朗读、讨论的学习方法。评点交流的方法是编者推荐的学习这个专题课文的一种方法,课文的编排也为这种方法作了准备。这种方法其实我们平时都会用,只是在教学中首次被明确提出来。让学生对文本做评注,无疑可以促进他们走进文本,也是促进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笔头表达能力。在学习本课时,共有两次让学生评点,一次在课前,当作是预习的作业,一次是在课堂上。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地接触文本。并在教学过程中,把评点交流设计为教学的重点环节,在课堂上留足了时间给学生细细品读,让学生对课前作的评点进行补充。评点完了,还要有一个交流的平台,考虑到不可能让每位学生都起来发言,所以采取四人小组交流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是想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当然四个人交流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四人个人的合作,把评点的内容补充得更完善。之后就是学生代表的发言了,教师要做的是尽量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对话,真正达到交流的目的。

朗读的设计放在评点之后,理解了语句后再去朗读更能读出感觉来。在设计朗读这道环节时,对朗读的内容作了要求,就是让学生选取自己作过评点的段落来读,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也读出来。通过讨论法,来理解作者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物与场景的个性化表达,并从中体验作者的感情。

五、说教学过程

上课前,布置学生先预习课文,主要任务是朗读课文;思考今生今世的证据的含义,文中提到了哪些证据,作好圈点勾画。根据前一课的学习方法写好评点。

环节一、导语

我知道很多同学都有写日记的习惯,老师也一样,而且还会偶尔将以前写的东西翻出来看看,回顾一下自己碰到过的人,经历过的事。的确,人有的时候很怀旧,究其原因,大概因为,人是有时间感的动物,他知道生命的流逝与时间的无情,知道什么叫历史。曾经经历的事、物、人常常会成为人怀念的对象,其实,很大程度上,人们怀念的并不是物本身,而是怀念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自己过去的时间与历史的意义和价值。这其中,故乡显然具有特别的份量。而对于作家刘亮程来说,故乡则是他今生今世的证据。(书写板书)(导语这样设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引入,自然而又贴近文本。)

环节二、整体感知课文

在授课之前,老师先批阅学生的预习。因为学生在课前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了解了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所以,整体感知课文时,我先抛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快速浏览文本,用笔,画出三个问题所对应的内容。这三个问题是这篇文章的纲,画出了这三个问题,学生对整个文本的感觉就有了。

三个问题:1、是什么需要证据来证明?(曾经的生活  一个人内心的生存)   2、文中提到了那些证据?(树 土墙  草……)    3、为什么需要证据?(否定了或忽视了这曾经之物,必然意味着对曾经生活的怀疑:“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而从客观的情形来看,当家园废失,“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过去的生活,特别是“一个人内心的生存”,都是抽象的,无法把握的,它们只有通过具体的物、具体的场景才能表现出来。因此,《今生今世的证据》在写作上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对场景细腻的描写,这种描写是浸透了作者的感觉的,是个人化的,换言之,故乡对人的意义并不是雷同的。这就是故乡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存在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的道理所在。那故乡对作者刘亮程又意味着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从他的个人经历谈起。  

知人论事(多媒体展示)刘亮程,1962年生,新疆沙湾县人。在一个靠近沙漠的村子里长大。种过地,当过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他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自2000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天涯》《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名人眼中的刘亮程

1、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西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无助、快乐和幸福。                                                              ——林贤治

2、在这片垃圾遍地、精神腐败、互相复制的沙漠上,谈到农民刘亮程的这组散文,真有来到绿洲的喜悦和安慰。真是很少读到这么朴素、沉静而又博大、丰富的文字了。我真是很惊讶作者是怎么在黄沙滚滚的旷野里,同时获得对生命和语言如此深刻的体验。                                   ——李锐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