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说课稿 > 高一语文说课稿

高一语文说课稿:陶渊明之后的文人不再惧怕孤独

编辑:sx_hez

2013-12-11

眼过千遍不如手写一遍,精品学习网为了帮助在校高中生,特别整理了“高一语文说课稿:陶渊明之后的文人不再惧怕孤独”一文,详情如下:

高一语文说课稿:陶渊明之后的文人不再惧怕孤独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选自2010 年09 月28 日 《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历来以其博大精深的人文内涵,敏捷权威的报道风格和高雅清新的个性品位著称于世,本文就很好的体现了其博大精深的人文内涵这一特点.作者马良怀,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本文是一篇散文,那么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对优秀篇章的教授,不仅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还要从中获得精神食粮,培养人文意识,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来学习本文,将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依此学情,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陶渊明之前文人,陶渊明,陶渊明之后文人应对孤独方式的发展变化.

2,了解本文善用引用的修辞写法,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探讨陶渊明的人生态度,从中获取积极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从而针对性的确立学习的重难点.

1,从陶渊明身上获取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2,关键语句的理解.

二,说学法

(一)学法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学法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⑴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⑵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最大限度的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发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创造性的思维.

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

三,说教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是本课的关键.

1,研讨法.散文阅读关键是回归课本,要注意文章中哪些地方最能触动你的心灵,哪些地方让你过目不忘,想想这是为什么.这可能就是作品的亮点,不妨加以圈点批注,认真揣摩.根据问题设计步步引导学生探讨问题,多探讨,多思考,才能达到真正提高.

2,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变迁,同时加大随堂训练的容量,以适应高考的分量.

2,情感调动法.依据"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调动学生情感因素,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

孤独若不是由于内向,便往往是由于卓绝.太美丽的人感情容易孤独,太优秀的人心灵容易孤独,其中的道理显而易见,因为他们都难以找到合适的伙伴.太阳是孤独的,月亮是孤独的,星星却难以数计.孤独不仅仅是过去文人的通病,可以说是现代人的常见病,面对孤独,我们应该怎样来面对呢 《陶渊明之后的文人不再惧怕孤独》也许可以给我们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出口.

(略有文采的导入往往能够虏得学生的关注,自然切到课文学习)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思路.

思路解析: 课文由10节构成,但是全文的行文思路并不难,按照"陶渊明之前的文人惧怕孤独,并不能很好的排解孤独(1-3节)——陶渊明找到了排解孤独的新路径(4-6节)——陶渊明之后的文人能够从其身上学习并很好地继承这一新路径(7-10节)"来展开,掌握了这条线,全文脉络就一清二楚了,那么从哪个点入手呢 我抓住文题《陶渊明之后的文人不再惧怕孤独》来做文章,既然题目已明显告诉我们不怕孤独的是"陶渊明之后的文人",那么是否有"之前","之时"呢 因此我依照时间顺序,采用"挈领法"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具体如下:

1,提问:课文的题目是《陶渊明之后的文人不再惧怕孤独》,那么请阅读课文,回答陶渊明之前的文人为什么惧怕孤独

(问题设计解析:这个问题的设问符合学生的阅读顺序,让学生先关注文章的1-3节,并从中找到答案.)

答案:原因——文人多情,喜愁善感,渴求知己.(此答案学生只需关注第一节便可以得出)

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的追问:文中举了哪位惧怕孤独的典型人物 他是怎样来排解孤独的呢

答案:代表人物——曹植.排解方式——交游聚会.

(答案解析:关于第一个答案学生不难得出,关于排解方式只要抓住第2节的开头第一句话——"于是,交游聚会便成了文人生活里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们用来稀释,排遣孤独的重要途径."就可以了.)

2,老师过渡语:我们再次回到标题《陶渊明之后的文人不再惧怕孤独》,说明陶渊明在化解孤独方面找到了新路径,那么是什么新路径呢

(问题设计解析:过渡语设计就自然的将文本梳理转到第二部分4-6节的探究,这部分其实是本文的重点部分)

答案:在极其平凡的生活内容之中寄托着自己丰富的情感而与之攀谈对话,携手相伴,把世俗生活的点点滴滴都纳入到审美的层面去打量,欣赏,拥抱,亲吻.

(关于此题的答案我在确定的时候有过犹豫,因为5,6两节中有四处地方的语句似乎都可以来回答这个问题,分别是第5节:"是以一种诗人的眼光在最世俗,最平凡,同时也是最为真实的人生层面寻觅诗意,捕捉美丽,由此来化解人生里的孤独.";第6节"在司空见惯的山水田园,农家生活之中,陶渊明捕捉到了让人心醉的诗情和美丽.";第6节"在极其平凡的生活内容之中寄托着自己丰富的情感而与之攀谈对话,携手相伴,把世俗生活的点点滴滴都纳入到审美的层面去打量,欣赏,拥抱,亲吻."; 第6节"可以在贩夫走卒之间寻觅到人生的快慰,在俗世红尘之中构建着自己精神的家园,进而获取一种诗意盎然的人生.",后经过思考,认为第一处虽然是从途径谈,但是相比第三处,第三处答案更加完整,所以作为最终答案;第2处,第4处都是偏重结果,所以排除)

在本题的基础上,追问:陶渊明的这一重大发现,使文人不再孤单,不再孤单具体怎么表现

——答案:"可以在贩夫走卒之间寻觅到人生的快慰,在俗世红尘之中构建着自己精神的家园,进而获取一种诗意盎然的人生."

(问题设计解析:这个题目是对上面一个题目的补充,前者问了怎么做,后者谈了好处)

3,老师过渡语:我们再次回到标题《陶渊明之后的文人不再惧怕孤独》,陶渊明之后的文人确实不在孤独,文章着重举了那个例子来证明这个结果

答案:苏轼.

(提问设计解析:这个问题就完整地将本文的结构串在一起,完整地将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在读者面前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追问:有人说,苏轼被贬实民族的不幸,也是民族的大幸,为什么

(问题解析:本题设计与思路并无多少关系,只是通过追问来更好的明白其生存价值)

4,全文出现了三个代表人物,哪位是中心人物 其他二位人物的出现有各有什么作用呢

答案:陶渊明.曹植(对比);苏轼(递进,类比)

5,"马良怀在2008年3月23日的《光明日报》上说,事实上,历史是可以被享受的.在广阔无垠的大地上,历史的遗迹星罗棋布,哪怕是随手拾起的一块陶片,它也能向人们讲一则令人唏嘘的故事……汗牛充栋的历史典籍,翻开其中任何一页,都可以从字里行间中发现欣喜."因为历史上有了陶渊明,所以文人不再惧怕孤独,作者写陶渊明到底想借此表达什么情感

(问题设计:这个问题其实是对全文主旨的一个总结概括,散文形再散,总归是要表达一个中心"神"的,分析散文却不分析情感是不完整的.作者马良怀教授《魏晋文人讲演录》其实已经将其思想一表无余,他认为——如果说"唯大英雄能本色"属于士人,那么,"是真名士自风流"则只属于魏晋文人.作者总结了文人的本质: 文人重视个体生命;重性情;注重理想人格和精神意境的塑造和开拓;注重文学艺术的全面发展.(第7页)而魏晋风度的颠峰归于陶渊明.他虽也不免世俗之心,但归隐后却深味达之三昧.他并不追求前此诸多名士的形式,而是在恬淡寂静中展现魏晋风度的终极魅力.所以陶渊明就是马良怀心目中的一位文人标杆,也是他所要倡导的一个现代人学习的文人榜样.)

答案: 面对困难,面对孤独,现代文人也应该从陶渊明,苏轼处学会做文人的真正品质——重视个体生命;重性情;注重理想人格和精神意境的塑造和开拓,这才是现代文人从历史那里淘得的真金.

(三)明写作特点,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环节设计解析:这篇文章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作者善于引用主人公的代表诗词以此来表现主人公的思想,也是借此表现这篇文章的思想,所以对于那些可以代表主人公思想的重点语句要做具体分析,可以老师列举出部分经典语句,另外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还不理解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先互相探讨,然后老师引导理解.)

提问:这篇文章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引用.

分析部分经典语句:

1,《饮酒》中的"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分别有什么含义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根据陶渊明的身世和出处段的内容给以简要回答.

答案:."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说厌弃尘世的懊悔心情,这种懊悔心情反衬着已经超脱尘世回归园田的欢快心情."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

2,《归去来兮辞》表现了什么内容 请根据引文加以概括.(不超过20字)请把这段引文用散文形式表现出来.(不少于100字)

(问题设计解析:即考察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兼顾了表达能力,一举两得)

答案:略.

(三) 在整体加局部理解之后,拓展练习:

1,假如给陶渊明塑像,你会有哪些设想

2,请根据你的理解,为陶渊明写一幅挽联.

高一语文说课稿:陶渊明之后的文人不再惧怕孤独由精品学习网整理提供,愿考生学业有成。更多关于高一语文说课稿相关内容内容请关注【高一语文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