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2016

编辑:sx_haody

2016-01-17

按照正常的进度,现在这个阶段,大部分的学生都考完期末考试了。精品小编准备了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2016,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1、试卷质量分析

期末考试是常州市统考命题有以下特点:

试卷难度增加明显,所在班级平均分下降近10分左右。选择题方面,选项的区分度小,不容易辨析,对学生历史表述的科学性要求增加;非选择题方面,设问的难度增大,如第26题科举制和财产等级制“导向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差异”,设问项过少,导致每一问的分值过大,其中有两个小问分值为7分(意味着要答7个点),四个小问分值为5分,三个小问分值为4分,进而导致学生不知如何下手、答案写不全。

题型变化:期中考试金坛命题,模仿小高考,选择题30题,判断题5题,材料解析题2题,简答题1题;期末考试常州命题,兼顾选修课程,选择题20题,判断题5题,材料解析题2题,简答题2题。也就是说期末考试加大主观题的考察,由30分增加到50分;减少客观题(选择题、判断题)的考察,由50分降为30分。

2、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选择题: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与期中考试相比,错误相对集中错在几个典型的题目上,说明学生基础知识比期中考试更为扎实,更加适应高中考试的题型。典型错误的原因:(1)对知识点和历史概念的理解不到位。备课组在考试前做了预防措施,特地印发了《历史必修一易错易混点辨析》,对考试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表述,易混的概念和知识点进行梳理,给出时间,要求学生看到位,但部分学生并未及时消化,导致虽然《辨析》上有,考试中出现的表述或概念,错误率还是很高,典型的:如在《辨析》中辨别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概念,但选择题第二题错误率还是很高;《辨析》中强调“1721年责任内阁制确立后英王才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选择题第7题B选项“宣告了英王‘统而不治’时代的到来”对应题干中的“光荣革命”明显错误,结果不少学生在这里翻了跟头。(2)不注意表述的严谨性。有些历史选项的表述不准确,学生没有充分辨析。如选择题第20题考察不结盟运动的史实,A选项“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C选项“奉行争取实现民族独立的政策”,都错在表述上:不结盟运动不属于“区域合作”(经济的区域合作化是历史必修二的内容,此题略有超纲),也不是“争取实现”独立,而是已经独立后需要“维护”民族独立。

判断题:

相对于期中考试,判断题失误率明显降低,学生开始逐渐熟悉做判断题的技巧了。错误集中在23题和24题。

材料解析题:期末考试的非选择题难度大为提高,失分率也因此提高,这也是期末考试学生成绩整体下降的主要原因。根据抽样,26题的得分率为0.4左右,27题的得分率为0.7左右。从卷面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有:(1)学生阅读材料、利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的能力亟待提升。与期中考试相比,期末考试选取的材料阅读难度加大,考察视角新颖,设问难度加大。如得分率最低的26题,许多学生不能从材料一中得出该制度为科举制,材料二中的“中产阶级”也不知道指向哪一阶级。这一方面与学生古文基础不扎实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不到位,如这里的科举制和梭伦改革时的财产等级制。(2)解题方法欠缺。本张试卷主观题设问少,分值大,学生看到题目不知如何下手,答多少,往往是想到一点答一点,不能一个题目的赋分来设想应答的点数。如第26题第一问5分,制度与该制度的影响,从赋分上说,应该是制度1分,影响4分,学生不会这样去思考,答完制度后,不记得该制度有什么影响,或者空着,或者想到一点写一点,不知道去整合出四点,其实历史的答案主观性较强,学生只要从四个不同的方面去会回答,只要能写出四个不同的影响,言之有理即可以给分,教师阅卷时不完全依照标准答案。再如都27题第二问分值更大,7分,答案全在材料里,只要从材料里找出7个点,就可完全得分,但许多学生都没答出7个点。(3)历史表述不科学,典型的如27题出现不少“人民代表大会制定54宪法”的表述,漏掉“全国”两字,其他的非典型的表述错误更多,发映出历史知识的混淆、历史概念的模糊。

简答题: 28题得分率为0.6左右,29题得分率为0.7左右。涉及的问题与材料解析题类似,即题目设问项少,分值大,如28题第(1)(2)问,29题第(2)问都是5分,29题第(1)问为7分,学生或是审题不到位,或是审题到位,不知道如何分配分值,导致得分点写不全的现象严重。

应对措施

本次考试虽然学生得分率整体降低了,但与期中考试相比,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已经有了进步,这是亮点。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学生的历史表述不够严谨,对历史知识和概念的辨析不够;非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和能力欠缺。因此在接下来的历史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身历史表述的严谨性,注重历史知识和历史概念的辨析,同时鼓励学生多说,以发现并纠正学生历史表述上的错误。

2、考试前多做了预防措施,印发了易错易混点辨析,对考试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表述,易混的概念和知识点进行梳理,给出时间,要求学生看到位。

3、合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利用好有限的课堂时间,增加适当的练习在加强非主观题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提供一些新的史料,培养学生阅读、解读材料的能力。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2016就整理到这里了,更多期末考试内容请继续关注精品学习网高中频道!

相关推荐:

2016年高一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2016年高一期末考试政治试卷分析

标签:期末考试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