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学计划 > 高一语文教学计划

粤教版高一下册语文阿房宫赋教学计划模板

编辑:sx_liujy

2016-04-06

为了帮助大家更系统的学习本文,精品学习网整理了高一下册语文阿房宫赋教学计划模板,请同学和老师参考学习。

【自主学习】

1.注音

骊(Ií)山    逦迤(yǐ)     剽掠(piāo)     辘辘(Lù)    缦 (màn)回    珠砾(Lì)   粟 (sù) 粒   倚叠(yǐ)     囷囷焉(qūn)     蜀山兀(wù)  不霁何虹(Jì)  杳无音信(yǎ0)     直栏横槛(jiàn)  蜂房水涡(wō)

2. 古今异义

直走咸阳(古义:趋向;令义:行)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古义:相当于“座”或者“所”;今义:下降,衰败)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古义:,可惜;今义:怜悯,值得怜悯)

韩魏之经营(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今义:筹划并管理)

齐楚之精英(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 今义:指精华或出类拔萃的人)

3.一词多义

一   六王毕,四海一(动词,统一)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数词,表示最小的整数)

黄鹤一去不复返(副词,一旦)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形容词,专一)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名词,一体)

使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动词,让)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连词,假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动词,派遣)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名词,使者)

爱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动词,喜爱)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动词,爱护)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动词,吝惜)

晋陶渊明独爱菊(动词,喜欢)

取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动词,夺取)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动词,提取)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动词,拿)

族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动词,灭族)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名词,类)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名词,家族)

4.词类活用

辇 (名词作状语,乘车、用车子) 来于秦

楚人一炬(名词活用作动词,放火),可怜焦土

奈何取之尽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取尽) 锱铢

后人哀之而不鉴 (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鉴) 之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为”表判断)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也”表判断)

族秦者秦也(“者…也”表判断)

(2)倒装句

秦人不暇自哀(宾语前置)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状语 后置)

(3)被动句

函谷举(动词“举”属于意念上的被动)

(4)省略句

几世几年,剽掠(于)其人(省略介词)

6.作者作品

杜牧(80 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杜樊川”。诗歌创作在晚唐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比,因而称他为“小杜”;又和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

7.文体知识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多用铺陈夸张手法,极尽渲染之能事,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称为骈赋。唐宋时,它已经趋向散文化,句式参差,长短不齐,多以散代骈,押韵也比较自由,人称“文赋”。

【合作探究】

1、 课文从那几个方面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

课文从三个方面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富。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所,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倍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必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际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宫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叫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赋中说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民,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从何看出六国之不爱民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王”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道路。开头12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

3、 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六国论》《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

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感而发,规劝当政者要引以为鉴。

各篇的独创性是:

(1)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先揭示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

(2)苏洵论六国之亡,第一次从“六围破灭”的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立论,对这些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方而,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3)《阿房宫赋》,可以说是用赋的形式来写议论文,这写法本身就具有独创性;其次,作者选择了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始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始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的方式更具有特色。

粤教版高一下册语文阿房宫赋教学计划模板分享到这里,更多内容请关注高一语文教学计划栏目。

相关链接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咬文嚼字教学计划范例 

人教版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三单元这个世界的音乐教学计划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