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教学反思

高三历史上册促进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案例(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编辑:sx_yanxf

2016-10-10

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提供了高三历史上册促进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案例,希望家长能够与老师一同督促学生努力学习。

反思

一、教学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已有的知识储蓄到学生的头脑里,而是把学生的创造力诱发出来,学知识是为了长智慧。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师要把课堂由一个人的积极性,变为几十个人的积极性,把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所以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理念是:以学定教,自主探究。即要尊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探究,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教学设计我的教学设计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给自己一桶水,第二阶段给学生一碗水。

第一阶段给自己一桶水即教师知识储备阶段。

所谓一桶水是对自身专业素质的要求,一节好的历史课离不开老师个人专业知识的储备和专业素养的修炼。所以,在设计本课之前,我首先要做的不是想怎么去备课,而是用了一个星期去阅读与本课相关的史书,比如:《资治通鉴》、《魏书》等,查阅百度百科关于北魏与鲜卑族的历史等等。

这个阶段让我更进一步厚实了对“民族融合”这个概念的理解: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丰富了我对民族融合方式的认识: ①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②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严重,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③友好交往: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即使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没有间断) 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民族大融合等;丰盈了北魏孝文帝改革阶段的了解:第一阶段:创建新制度(主要由冯太后主持),第二阶段:汉化。而课文主要介绍的是汉化阶段的改革对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影响。等等。

通过这一个星期的知识储备,为下一步教案设计的知识搭建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思路:北魏之前五胡内迁开始,北方各民族长期密切交往,各民族交融在一起,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孝文帝即位后继续改革,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是民族融合史上的一个亮点,为后世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所以,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现在看来,这个阶段是完全有必要的,它不仅可以提升我的专业素养而且增强了我在课堂上应对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问的信心。

第二阶段给学生一碗水即教案设计从学生体验的角度,抓住核心内容,落实教学目标。

首先是教学模式的设计:为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师由传授者变成策划者;课堂教学由一言堂变为百家争鸣,单纯知识型变为知识能力情感型,惟一答案标准变为多种解答;整齐划一变为灵活多变,精英式变为大众化,死记硬背变成体验感悟,听说读写深化为演唱画做,接受式变为探究式;安分守己变为超市自选。

本课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将这堂课设计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情境导入:以本课的民族融合为切入点,以学生平时体会到的南昌民族融合现象入手和学生探讨着导入新课。

第二层为基础知识落实阶段,这一阶段是要让课堂“实”起来。真正做到“活而实”,就是基础知识掌握很实,所以第二层次的学习在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我为学生设计了五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完成,并提出学习时产生的疑问。学生通过学习和思考,很快完成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完成了第一个学习目标能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为第三层次的学习探究打下来知识基础。

在此基础上,我将第三层次设计为合作探究阶段,这一阶段将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训练,让学生情感体验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表达。为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我把这个环节设计成学习宫殿“故事宫”和“史料宫”,让学生把自由选择宫殿进去探究,并预设了先从“故事宫”开始探究的方案,但在课堂实践中,学生们一半要去“故事宫”,一半要去“史料宫”,这是我的预设方案中没有的漂亮的课堂生成,于是我及时统计人数,采用民主集中的办法,协调了这个矛盾,学生统一从“故事宫”开始探究之旅。在“史料宫”,我为学生设计了“采风活动”,将学生分成三个小分队,穿越回北魏,观察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发生的变化及影响,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改革的影响,并填好采风表,上台发表各组的观点。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我到每个小组中参与讨论,发现孩子们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积极的探讨着各自的见解。这个活动的设计应该是该学生的学带来了快乐激发了兴趣的。果然,在最后的发言中,学生们看到了改革的积极作用,很轻松的归纳出孝文帝的改革使北魏社会进步了,文化发展了,各民族融合在一起了。

但在发言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的问题,就是对民族融合的理解,学生的发言出现了鲜卑族被汉化了,鲜卑族消亡了等概念,这也是我的教案中预料到的问题,所以,探究完引导学生理解了民族融合是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在一起了,并不是被简单的同化或消失了。联系现实,学生们对这个概念产生了共鸣,并探讨了民族融合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意义,从而完成了第二个学习目标: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其次是教学内容的设计:对于本课的学习内容,旧课标要求能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新课标要求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为了体现课标要求,又不扯得太远,让学生能畅饮“一碗水”,我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紧扣课标的达成,在自学阶段让学生完成了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的目标,在探究阶段完成了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的目标,再无其他深层次内容的探究。但对于探究阶段的学习,我将书本上没有的一些历史材料以学案的方式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史料的内容有依据的判断、归纳与感悟。

三、教学感悟

通过这次的比赛和观摩学习,更坚定了新课程改革的信念,不能死教书,教死书。教师要“退居二线”,串贯、引导、组织学生自学、阅读、发起讨论,学生在课堂上能得到锻炼和受益。我深深地感觉到,一节好的历史课,不能只是教师的才艺表演课,而应当是学生灵动的展演,具体而言,就是要体现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要体现在含多向信息交流基础上的思维灵动,要体现对课堂核心内容的有效学习,要体现以学定教、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等等。

四、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1、学案上的历史材料信息量有点大,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握观点稍显困难,所以材料要用但不能太多。

2、学案的设计虽突破了导学案模式,但还需优化和创新。

3、对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等方面,没能充分挖掘和体现,因此,在抓住本课核心内容的同时也要巧设计,从而突出历史课的本色,上有历史味的课。

上文就是为大家推荐的高三历史上册促进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案例,大家还满意吗?欢迎大家阅读。

相关推荐:

高三历史上册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教学反思案例(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三历史上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学反思案例(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