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范文

编辑:

2017-11-06

第四教时

一、检查复习。

1.(出示小黑板)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和好)

②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告别,有准备不再相见的意味)

③秦御史前书曰(记录)

④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

2.(出示小黑板)说说下列句中的“于”各有什么作用。

①故燕王欲结于君(引出对象。跟,同)

②使不辱于诸侯(引出对象。被)

③会于西河之外(引出处所。在)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引出对象。被)

二、读讲第四部分(第17-21段)。

1.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后,划分层次。

明确:分三层:第一层(第17—18段),写相如“拜为上卿”,廉颇居功自傲,相如退让。第二层(第19段),写相如不计私怨,说服舍人。第三层(第20-ZI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这一部分内容可以用“廉蔺交欢”来概括。

2研读第一层。

①廉蔺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简相如出身低微,开始只是“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而现在却“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教师补充:秦汉以前位次以右为尊。)廉蔺地位的变化是产生矛盾的客观原因。但主观原因却是因为廉颇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也不能正确对待相如。“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要求学生翻译这几句)

②廉颇扬言见到相如“必辱之”。相如是如何对待的?明确:相如有意退让,“不肯与会”,“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即使见到廉颇,相如也“引车避匿”。(“引”,退、牵拉。)从这里可以看到相如的大度与气量。

3.研读第二层。

齐读这一层后,指名学生试译这一层,教师予以必要的纠正与补充,然后讨论问题。

相如如何说服舍人的?相如退让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相如采用比较法来说明道理。“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要求学生解释这一句:你们看廉将军比秦王哪一个厉害?在原句句尾省略了一个“威”字。“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相如的启发提问,自然得出廉颇不如秦王的结论。然后,从国家利益的高度说明将相和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要求学生翻译这一句:我这样做的原因,是由于把国家的急切之事放在前头,而把个人的仇怨之事放在后头呀!)由此可见,相如对廉颇的忍让,是出于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目的。

4研读第三层。

①廉颇听到相如的话后如何表现?

明确:“肉袒负荆”,登门谢罪:“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比较两个“之”的用法;前一个“之”,助词,相当于“的”;后一个“之”,代词,代“我”。)

②由此看出廉颇具有何种品质?

明确:知错能改,坦白直率。

③“廉蔺交欢”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明确:爱国,爱赵国,仇恨秦国。(要求学生讲解“刎颈之交”这个成语)

三、要求学生熟读、背诵第四部分(最后五段)。

四、小结全文。

1.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完壁归赵”、“绳池之会”、“将相和欢”的故事,赞扬了蔺相如智勇双全的品质和宽厚待人、顾全大局的风格,也赞美了廉颇“负荆请罪”的优秀品质。

2.选择典型事件刻划人物,以写简相如为主,写廉颇为宾,选材详略得当。

3.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课文中有两类矛盾,一类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这一对矛盾是敌我矛盾;另一类是廉、蔺的矛盾,这一对矛盾是内部矛盾。两类矛盾纵横交错,互相影响。最后在共同对敌的前提下,内部矛盾得到了解决,廉蔺的性格品质也得到了充分的刻画。

4.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要求学生分别找出蔺相如的对话和廉颇的对话,说说这些对话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三、五。

2.背诵最后5段。

3.找出本文的成语。

4.这篇课文原文还有一段文字:

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畿,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后四年,腐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其明年,赵奢破秦军于阔下。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